> 新闻中心   > 新疆地州 > 正文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疆农业大学深耕沃土探索教育新模式,培养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

核心提示: 去年年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塞外水乡生态农场迎来一户特殊“居民”——一群驻扎在“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南瓜科技小院”(以下简称“小院”)里的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师生。

1 1

1 2

1 3

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塞外水乡生态农场,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许红军带领师生驻扎在“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南瓜科技小院”,通过生产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教育新模式,培养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

上图为许红军在田边给几位在此驻扎的大学生讲解辣椒种植要点;中图为安宁渠塞外水乡生态农场负责人刘复均(左)和许红军正在樱桃园讨论修剪整枝等问题;下图为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罗明银在草莓地里帮着采摘草莓。 (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去年年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塞外水乡生态农场迎来一户特殊“居民”——一群驻扎在“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南瓜科技小院”(以下简称“小院”)里的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师生。

这个夏天,他们依然深耕沃土,忙碌在闷热的蔬菜大棚、烈日当空的地头、秧苗青青的稻田……这群特殊的“居民”,展现了新疆农业大学根植沃土,通过“小院”探索教育新模式,培养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的生动实践。

从5月底到6月初,本网记者蹲守一线,见证了莘莘学子在田间地头,通过劳动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推动“小院”成长。

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一头汗水、声音嘶哑、身背一公斤容量水壶已快见底……这是本报全媒体记者5月24日中午初见游佳梦的第一印象。

彼时,游佳梦和王格格、彭艳琴等几名同学穿着农场制服,带着一队队小学生热火朝天地开展研学活动,有序体验着耕地、移栽辣椒苗、插秧摸鱼等农事活动,气氛热烈。

游佳梦,这个来自重庆的女孩是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艺专业2020级学生,尽管戴着大大的遮阳帽和口罩,皮肤依然晒得发红。自4月17日来到农场参加生产实践,目前已成为一员“主力”。

“这些大学生不到大学里上课,整天泡在田里,还带着小娃娃一起玩?”“他们用芥末水或者辣椒水灭虫,不知道成不成?”“他们到地里不拿农具,总爱带啥土壤测试仪测地里有机肥含量,还说有机肥超标也不行?”……

时近一年,农场和附近村民对这个“小院”发生的新鲜事感到好奇。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小院”里,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团队正在进行一场科学尝试,探索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不是不上课,是把课堂搬到村里、田里,在生产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南瓜科技小院”专家、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许红军直言,学校采取“1+4+1”培养路径,即1个学期在校完成理论课学习,4个学期依托学校和科技小院开展试验探索,最后1个学期完成论文并答辩毕业。

茄子进入“瞪眼期”怎么管理、辣椒怎么打茬、西红柿怎么搭架子更科学……很多农活都是许红军手把手带着学生干。他说,“小院”的设立,是想闯出一条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新路。依托“小院”科技服务平台的专项建设,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和总目标,融入园艺方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现“耕读教学、实践育人”,培养一批知农爱农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专家教授也是农活“老把式”

一阵风带着闷热的气息卷过,稻田里秧苗青青。

田里,几个人正忙着补秧。水田旁,王格格准备带一队小学生插秧。见小学生们略有迟疑,她高高挽起裤管,打着赤脚几步踏进田间,手把手教大家插秧。

“刚来时,我们经常会干错活儿,这里的叔叔阿姨笑话我这个学农的大学生怎么啥农活也不会干,得重新干。”提到最初“务农”,王格格脸上浮现出羞涩的神情。

前些天,王格格的日常工作是给草莓取老叶茎枝、给番茄绑蔓等,手指上经常留有植物汁水的印迹。经过几个月锻炼,给秧苗搭架子、插秧、施肥……田间活样样顺溜,她已经成为能带师弟师妹的“老把式”。

同样,在蔬菜地里忙着的研究生罗明银和何安辉,干起农活也不输经验丰富的村民。

“‘西北农夫’,你也来啦!”“西北农夫”是许红军的微信名,他笑笑,蹲下身子,手脚麻利地给茄子间苗、掐去多余的枝蔓,回答学生的提问、讲起相关理论知识时,更是侃侃而谈。

在辣椒地里,许红军就地示范教学:第一个辣椒叫门椒,以下叶子都可以打掉,保证植株上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

“把课堂搬到农田里,就是要打破以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生产一线实践验证’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路径。”许红军说,搞农学研究,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不学会下地干活怎么行?这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学风、作风、教书育人方式以及脚踏实地的态度。

目前,“小院”入驻本科生12人,研究生2人,针对设施保温冬季温度偏低,草莓苗退化开展了部分研究。入驻期间,在导师带领下,本科生与硕士生走向生产一线,进行田间生产状况调查、产品销售以及农民收益调查等。通过同劳动同学习,学生有疑惑随时请教,老师有任务随时布置,农场有问题随时解决,师生协同,融学生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研究和导师科技研发于一体,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助力生态农场向更高层面发展。

将“三农情怀”根植于心

6月9日中午,在食堂简单吃罢午饭,许红军一行人直奔果蔬大棚而去。他们蹲在番茄大棚里,讨论着夏季大棚降温和冬季双膜保温的方法。

对此,何安辉和罗明银有备而来。在他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已经制定了几种方案,当天,他们要讨论出最佳方案。

“吱呀”一声,一个头戴草帽、面色黝黑、手指布满裂痕的人走了进来,他是塞外水乡生态农场负责人刘复均。几人早已熟络,未打招呼,刘复均也加入讨论。

2021年7月,何安辉在皮山县食用菌产业园专攻香菇栽培,解决了越夏栽培过程中温度过高影响香菇生长出现的难题。罗明银则针对“新疆洛浦芦笋科技小院”制定出贴地覆盖方式,解决冬季大棚地温过低的问题。

通过多次沟通和查阅资料,他们提出三种降温方法,自然通风、外喷淋降温和湿帘降温。经过核对数据测试等,最终选择低成本的自然通风方法。

见此,刘复均竖起大拇指:“年轻娃娃有知识,脑子活络,点子多,会策划,为我们农场发展注入了活力。”

“学校鼓励师生与附近村民打成一片,用团队科技成果造福大家。”许红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大学生、研究生不和农民交朋友,不了解三农,如何“爱”农?

学了半天农,既不知农也不爱农——这是“三农”情怀缺失;老师课上讲的头头是道,生产中半点不靠——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象牙塔里苦学四年、七年,一出校门啥也不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在多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痛点,通过“小院”培养模式实践正在逐步化解。

提到这群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年轻人,塞外水乡办公室主任张翠丽点头赞许,“一教就会,一个顶仨。青年人才现在就是我们的主力军、生力军。”

在这里,农忙时节,大学生和研究生都会下地,从育苗到收获,寒来暑往,从春播忙到秋收。他们脚踩大地干着农活,还把实验室和测试仪器搬到田间地头,有研究土壤理化性质检测的,有研究病虫害的,也有研究草莓品种退化的……成为以农学学科为主的科研平台,做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生产,把新技术、新模式带入生产中,解决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堵点、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许红军说,“我们要厚植‘三农情怀’,让学习融入到农场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三农’情怀、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生协同‘四轮驱动’,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的科研才更有方向,更有动力。”

    法律声明:新疆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并不代表新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详细]
责任编辑:田卫军
0
 热评话题
点此进入胡杨林社区发表评论
 华龙网  深圳新闻网   新疆网  厦门网  青岛新闻网  泉州网   大连天健网  杭州网  中国宁波网  温州网  大洋网  桂林生活网  星辰在线  扬州网  胶东在线  西安新闻网  昆明信息港  中国兰州网   银川新闻网  哈尔滨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  海口网  长江网  伊犁新闻网  北方网  青海新闻网  金羊网  福州新闻网  洛阳网  舜网  丝绸之路在线  合肥在线  太原新闻网  宝鸡新闻网  广安在线  名城苏州网   中国张掖网  大华网  遂宁新闻网  舟山网  湛江新闻网  中原网   开封网   张家口新闻网  长城网  广安新闻网  大足网  中国徐州网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