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数字报 | 加入收藏夹
首页>>专题>>2014年一月专题>>哄抢事件,一场缺德与爱心的较量>>相关新闻
 站内 

各地哄抢事件频上演 专家称民警拔枪制止手段可取

来源:半月谈  作者:   2014年01月24日 16:01:43

  2014,“抢”字开年?!

  新疆网讯 1月4日,青兰高速上一辆拉载橘子的大货车侧翻,附近的村民经过耐心地“蹲守”最终抢到了橘子;1月8日,福州市一位擦玻璃的女工不慎掉落了6000元,走过的路人抢到了人民币;1月12日,沪蓉高速15车连环相撞,其中一辆货车上满载的饮料散落一地,附近的村民不仅抢到了百事可乐还“教训”了试图阻拦哄抢的民警……

  据《工人日报》近日一篇报道中的统计显示,自2013年3月至今,全国各地媒体所报道的哄抢事件不少于26起。的确,哄抢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面对别人的“不幸”,是什么样的机制让人群陷入“狂热”?我们有没有办法战胜这样的“狂热”或者至少减少它所能造成的损失?

我们的名字是乌合之众

  群集的人和面目不清的脸,1月4日,甘肃榆中县民警看到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景象。据当天身在现场的《西部商报》记者报道,当日大货车在中午11时许发生侧翻。“橘子车翻在路边了,橘子散了一地。”这则消息在附近村民间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事发位置,不仅有人提着麻袋更有人开来了三轮车。民警和村长的努力令村民们保持了观望,虽曾有少数几个试图上前装橘子,最终被民警呵退。

  由此可见,在这场哄抢开始之前,大多数人都是有备而来的,并非因一时兴起而简单地群体模仿。

  据报道,在对现场的清理即将结束时,一个不知来源的声音打开了那道心里的“闸门”。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让“守候”了数小时的村民们开始了狂欢般的哄抢,那著名的“鸣枪止抢”也正是发生在这之后。事实上,这朝向天空的一枪只让哄抢停顿了短短数秒,民警掏出手铐佯装抓人才最终吓退了人群。

  人们从最初怀揣投机心理奔赴事发地再到等待数小时后的爆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首先,“捡便宜”的动机和相当数量目的相同的人群成为了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在事件爆发的一刻,手持麻袋的人们眼中再没有了拦阻的执法者,而是只有自己的目标。当第一块“石头”砸碎了民警们的守卫的“窗户”,村民们积压的冲动终于“破坝而出”。

  群集者的心理所具有的“去个体化”在此刻暴露无疑——他们带上了自己群体统一的“面具”,不再有姓名也不再有作为个体的身份,他们是狂热的军团,在恢复理性之前无人可挡。他们放弃了思考,代之为对本能的释放、对群体的模仿甚至指向反对者的暴力。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一部分女学生穿上相同的白色衣服和帽兜(这和三K党——KuKluxKlan——成员的着装非常相似),然后让她们通过按键对另一个女性实施电击(电击其实是假的),结果发现她们按键的时间要比那些可以看见对方并且身上贴着很大名字标签的女生要长一倍。

  责任编辑:崔丽娜  

点此进入胡杨林社区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法
新ICP备1000121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新)字第6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3110483)
Copyright © 2004 - 2012 www.xinjiangn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和镜像
新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