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汇报会。(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陈彦仿 王畅彤)1月11日-12日,“陟遐自迩”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汇报会。
“陟遐自迩”出自唐·王勃《平台秘略论十首·幼俊》,意思是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
开幕式后,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了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概况。一年来,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35项,联合区内外10余家单位,紧扣《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23~2030年)》,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5项,持续推进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与合理有效利用。
36位考古专家聚集
36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汇报会中先后进行学术汇报。内容涵盖考古发掘、多学科合作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
据介绍,2024年,“考古中国”新疆项目围绕《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23~2030年)》所列“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等重点课题开展。项目涉及东疆地区5项、北疆地区3项、南疆地区7项,年代跨越青铜时代至宋元时期,其中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库车市苏巴什佛寺遗址、焉耆县霍拉山寺院遗址考古发掘为新开展项目。
“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课题,主要为聚落考古项目。库尔勒市玉孜干古城由外围城垣、城内高地及中央高台等组成,始建年代约在春秋中晚期,沿用至魏晋时期。2024年的继续发掘进一步明确了中央高台大型建筑的营建方式与墙体形制,基本掌握了外城垣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方式,为探究外城门所在提供了线索;伊吾县尖甲坡墓群由墓葬、房址、采石场等构成,整体年代由战国延续至辽金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课题主要为城市考古项目。北庭故城是唐至元时期丝绸之路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为完整、最大的一处古代城址。2024年考古人员在外城东北部清理出一处长期使用并经历多次改、扩建的大型官署建筑遗址,有助于推进古城沿革研究和考古遗址公园展示,而唐蒲类县城旧址所在的唐朝墩古城遗址,其唐至元时期佛寺遗址的进一步清理,尤其是东西向道路的确认,为考察城内街道网络和功能分区、古城朝向提供了更多素材。
除了城市考古项目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所发掘的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都与河西乃至中原一脉相承。该墓群以往曾发现唐北庭副都护高耀、程奂的墓葬,此次又发现唐西州都督府长史李重晖墓,说明其为唐西州时期重要的高等级墓葬群。
做好基建考古的“新疆样板”
基本建设考古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全区累计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35项,其中考古发掘项目33项,有力保障了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工程建设。
阿勒泰市塔拉特Ⅱ号墓群及萨尔阔布墓群、布尔津县库须根墓地、托里县托克公路沿线墓地、温泉县鄂托克赛河检查站东墓群、乌苏市南山景区旅游公路沿线墓地及玉东果勒墓群、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泉水沟遗址等的考古发掘,为完善准噶尔盆地周缘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至隋唐、宋元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新资料。
伊犁地区向来为新疆基建考古项目的重点,尼勒克县胡吉尔台遗址的房址,无论是形制结构还是出土器物、测年数据,都与相距不远的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度一致,丰富了喀什河流域青铜时代聚落的文化内涵。同处喀什河流域的尼勒克县光伏项目涉及墓葬及加勒库勒古墓群Ⅲ号墓地的发掘,则进一步描绘了该地区上起青铜时代晚期、下迄隋唐时期的长时段历史画卷。塔什库尔干县卡拉其古河谷春秋战国墓、阿合奇县阿克苏河流域战国西汉墓的发掘,丰富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历史文化面貌的研究素材。
特别是,2024年,库车友谊路墓群基建考古成为国家文物局组织遴选的21项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之一。
库车友谊路墓群位于库车市中心城区,是2007年建设地下街时发现的,因其重要价值,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该墓群,在其原址建成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并于2024年7月15日面向群众开放,展示了15座砖室墓原貌。该墓群的考古发掘与展示利用,使文化遗址拥有了“考古展示、科学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功能。
科技助力考古勾勒生动历史细节
2024年,新疆考古持续注重科技赋能。广泛开展遗存背景环境、人群演化、动植物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升信息提取深度和广度,拓宽考古学研究领域。
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发现黍、裸大麦和小麦遗存,以黍的数量最多,裸大麦次之,小麦仅零星发现,并有个别样品发现疑似粟籽粒。农作物主要出于灶址、灰堆一类遗迹,显示其与作物加工之间较为密切的关系。测年显示,黍与裸大麦的年代上限接近距今4500年。小麦的年代似要晚至距今3500年前后,异于此前研究结果,其原因尚需进一步分析。
借助测年与水文分析等手段,可知阿勒泰地区在追索粟黍传播年代上限上仍有潜力,从世界最早驯化粟黍作物的华北传入阿尔泰山的路径研究值得关注。
出土古人遗骸是认识古代人群健康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对尼勒克县加勒库勒墓地人类遗骸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所葬个体死亡高峰主要在24~35岁的壮年期,生前主要罹患骨骼疾病为骨性关节炎,骨骼创伤主要为上肢骨骨折、椎骨压缩性骨折、腰椎峡部裂,并有人工颅骨穿孔与变形现象。
总结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望2025年,新疆考古将笃行实干担使命,踔厉奋发谱新篇,在“考古问今”中汲取时代奋进力量,为向前向上向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