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机械设备正在利用工业余热发电。(全媒体记者宋建华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宋建华)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化工工业园成功入选,成为全疆唯一进入试点的产业园区。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米东区化工工业园,走进乌鲁木齐市石化公司、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新疆米东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碳排放“大户”,感受园区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的强劲动能。
近日,在乌石化公司化肥部年产15万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车间,员工正在检查装置运行情况。(全媒体记者宋建华摄)
厚积薄发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基础扎实
“米东区化工工业园成功入选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背后是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工作积累。”米东区委常委、副区长洪宇宁说。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部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旨在聚焦实际问题,明确协同目标、探索协同路径、创新协同管理、引领协同技术,加快形成一批效果好、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有力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米东区化工工业园成立于2005年,面积108平方公里,在全疆自治区级园区中位列第一。园区以石化、氯碱为主导产业,是新疆四大石化基地之一,其中锂基新材料产量居全国前列,线缆产量占全疆三分之二。
近年来,园区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紧紧围绕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两大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突出发展大芳烃、大聚酯、大化肥、有机原料和氯碱工业产品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型、生产加工型和服务型企业,建设生态、环保型园区。
“园区积极做大做强全疆重要的石油化工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控制环境污染,提升经济效益,积极助力‘双碳’目标,为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洪宇宁说。
在基础设施上,园区实现天然气、再生水管网全覆盖,建成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分散采暖相结合的供热体系、专业化工废水处理回用体系、规范的固废处置体系,为试点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资源禀赋上,园区也有明显的光伏资源优势。2022年开工建设的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计划投资100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3万亩、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建成后将是全国最大的光伏基地。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绿发等7家企业已陆续入驻并开展建设工作,装机总容量940万千瓦,完成投资100.67亿元,光伏基地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此外,米东区化工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设置了专业化的环保、节能部门,负责管理服务工作。”洪宇宁说。
重点发力 捕光聚氢汇绿能
“园区试点要构建协同减排技术路径和管理体系,推动非化石能源占比升、能耗强度降、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朝着这个方向,米东区化工工业园探索构建3条路径:清洁高效的能量流路径、循环利用的物质流路径、智慧精细的信息流路径。
在构建清洁高效的能量流路径方面,园区将加快捕光聚氢力度。
新春伊始,位于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的光伏企业陆续开工,连片的光伏板在白雪皑皑的沙漠中熠熠生辉,汇成了一片光伏的海洋。
今年,米东区按照乌鲁木齐市“南风北光”战略布局,加快光伏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力推动94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成并网,同时加快推进2个共计220万千瓦光伏项目落地,加快谋划光伏基地剩余8.4吉瓦存量指标的招商工作。
随着我国着力布局氢能产业,氢能产业发展潜力正逐渐释放,以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绿氢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米东区力争实现乌鲁木齐北部沙漠光伏基地2025年底装机2000万千瓦,在此基础上,依托光伏基地优势,产绿电、制绿氢,大力推进绿色氢能产业园建设,推动打造全疆绿氢、绿氨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做大做强锂基、硅基、铝基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电池组件等配套产业,全面布局新能源产业链。
能量流路径方面,园区加快实施节煤增效,对热电企业开展灵活性改造和节能改造,增供电韧性,降供电煤耗。
连日来,随着寒潮天气到来,位于米东区的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泰公司)供热首站,干净整洁的厂区里机械设备高速运转,为城北居民家庭供热网络提供源源不断的热能,同时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近年来,华泰公司推进“一企一策”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落地见效,不断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改造,用好光伏资源优势,积极使用绿电,提升企业环保治理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一直利用工业生产中废热发电。2019年,华泰公司与和融热力公司合作建设供热首站,实施了冷却塔废热回收供热技改项目,又实现了工业废热用于生产高温热水,给米东区、高新区(新市区)部分区域集中供热。
热电厂副厂长苏文林说,热电厂去年开始实施“一企一策”8个项目,目前在减污降碳方面已投入4000万元,在达到国家超低排放要求的基础上再上台阶,实现2023年减少原煤7.2万吨,减排大气污染物51吨。
“园区企业还在开展能量梯级利用,比如乌石化公司120万吨PTA等项目积极实施余热利用。总而言之,要先立后破、多能互补,才能用好科技创新,用更清洁的能源支持更绿色的发展。”洪宇宁说。
循环利用 绿色产业链涌动新动能
近日,在新疆米东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全媒体记者宋建华摄)
2月20日,乌石化公司化肥部年产15万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机器轰鸣,高科技装备正在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高压下将其转化为-20℃的液体,封存在卧式储罐中。
这些液态二氧化碳将被迅速运往准东油田,注入地层采出石油。这类项目既能够大规模捕集二氧化碳,又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是有效控制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形象地称作“碳捕手”。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首席专家杜文强说,2023年,乌石化公司编制《“一企一策”大气污染治理方案》,计划到2025年总投资8.3亿元,落实12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VOCs4项污染物总量减排54.25%的目标。
“截至2023年底,企业已经完成8个项目,超出计划减排量62.9%。公司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评级也从C级升到B级,有利于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杜文强说。
乌石化公司首套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投入生产,是米东区化工工业园区打造循环利用的物质流路径,园区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新春伊始,在新疆米东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100%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上机械高速运转,为全疆重点项目工程等提供优质的绿色水泥产品。
企业处于水泥和氯碱化工两大行业的上下游结合点,以中泰化学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渣——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熟料,建成了全国首条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的新型水泥生产线,完全替代水泥行业传统原料天然矿产资源石灰石,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企业拥有3条100%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15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已形成年生产熟料160万吨、生产水泥150万吨的生产规模。
该企业2023年通过实施“一企一策”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了智能精准脱硝、风机节能改造等6项减排治理项目,2023年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92.5吨。
企业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李永春说,节能减排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企业2023年实现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近20%。
据了解,米东区化工工业园还在探索形成智慧精细的信息流路径,将加快构建智慧化平台,联通政务数据,完善“环保一张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时把握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建设智慧物流园,提升智慧物流水平。以此次试点为契机,米东区还将在园区构建协同创新管理体系,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以政府有为引导市场有效,力争统筹好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在米东区化工工业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有助于探索干旱地区绿洲地带石油化工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耦合低碳转型的模式。”洪宇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