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来自喀什地区疏勒县的中小学生代表来到明德路开展研学,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解这条老街上的百年红色历史故事。 (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丽娜)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有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街巷——明德路,这条长588米的街巷因其自带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明德路已成为一条“红色旅游街巷”,继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8月13日,记者走进明德路,沿着东西走向的街区,依次分布百年老校——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毛泽民故居纪念馆及“大银行”等文物建筑。道路两旁的浮雕墙、雕塑群复原着曾经的场景,将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来自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的党员志愿者、环卫工人正在擦洗着周边设施。
天山区解放北路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马晓燕介绍,百余年前,明德路就已经是乌鲁木齐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有省城官立第四简易识字学塾(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的前身)、有最大的“求职市场”工夫市、有修建于1943年的“大银行”,还有新疆商业银行在明德路开设的“公济当”金融业务等。
自2023年起,天山区深挖区域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历史文化精品街区,对明德路街区进行提升改造,将这条路的历史用新增的浮雕墙、雕塑等设施展现出来,以生动鲜活的红色历史文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68岁的市民王丽家住东风路,经常会来这里转转。她的父亲曾参与过新疆解放,作为一名“疆二代”,每每看到墙上的历史故事,她都深有感触。当日,她特意来到明德路,要拍一组改造后的明德路的视频发到朋友圈,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看看。
“这条路是我们新疆历史的见证者,想通过我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王丽说。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标识。明德路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乌鲁木齐最有文化底蕴的街区之一,它与人民广场、南门人民剧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总支队西路军纪念馆等新疆红色文化场馆交相呼应,见证了乌鲁木齐百年红色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爱国情感,凝聚起建设美好新疆的力量打造了丰富的实践载体。
“目前这条街巷仍在持续打造中,除了硬件的升级,还计划增加一些智能设施。”马晓燕说,要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活化利用,也是延续历史文脉,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
继续阅读
一条老街承载城市红色记忆
百余年前的简易识字学塾是怎样上课的?“工夫市”又是做什么的?新疆商业银行开设的“公济当”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改造完成后的明德路两侧墙壁上精美的浮雕、路边生动的雕塑群,将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8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驻喀什地区疏勒县阿拉力乡阔纳乔喀九村的驻村干部,带着17名孩子来乌鲁木齐研学。参观完毛泽民故居纪念馆后,驻村干部罗玄带着孩子们,沿着明德路浮雕,为孩子们讲起了这条老街上的百年红色历史故事。
“这些钱币我们怎么都没见过?”“这是60亿元?是以前的钱币吗?”在“和平解放前后新疆货币的统一”主题浮雕前,孩子们不断向罗玄发问,罗玄耐心地解答着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一边解答一边讲述历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看到这一画面,不得不提位于明德路1号的二层楼,它是享誉全疆的“大银行”,始建于1943年,1945年竣工。这座建筑和新疆现代金融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记载着新疆现代金融的历史,浓缩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新疆现代金融的摇篮。
1946年—1949年,新疆商业银行和新疆省银行发行的纸币背面都印有“大银行”正门的图案,“大银行”成为新疆金融业的标志。特别是1949年5月10日,新疆商业银行发行了当时全国面值最大的纸币,面值为60亿元,成为中国一绝。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大银行’也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新疆的光荣与梦想。”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马晓燕说。
1949年12月18日,为庆祝新疆省人民政府、新疆军区成立,在“大银行”门前举行了盛大的检阅游行。这个历史的瞬间开启了这座建筑物辉煌的篇章。
沿着大银行继续向东,另一处重要文物建筑是毛泽民故居纪念馆。它是毛泽民任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代厅长期间的办公室及宿舍,见证过他在此期间的生活和工作。旁边便是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这所小学始建于1910年,前身为初等小学堂。
马路对面,一组雕塑形象地再现了百余年前简易识字学塾里学生上课的情景,3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围坐在一张方桌前,聆听先生讲课。
据标识介绍,简易识字学塾是清末推行的识字教育机构,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当时为省城官立第四简易识字学塾,学塾招收对象主要是“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业年限为1年至3年不等,课程内容为寻常日用文字和浅易算术。
“原来‘工夫市’是我们现在说的人力资源市场!”路过的市民张少峰驻足在一面浮雕墙前细细欣赏起来,手绘浮雕画面展示着新疆和平解放前夕明德路“工夫市”“商号”等市井生活场景。
史料记载,以前,乌鲁木齐的“工夫市”位于明德路的东段。当时凡是需要新建、扩建、维修房屋,修理门窗,打火墙,修火炕的单位或个人,都要到“工夫市”招聘工匠。每天一大早,工匠们就从四面八方到这里集中,多时上百人,少则二三十人。
他们中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有本地工匠,也有从苏联归国的山东籍华侨和来自甘肃、天津的工匠。从他们手提肩背的工具上,一眼能认出木匠、瓦匠、裱糊匠、粉刷匠等。曾经乌鲁木齐4大建筑的“明德路大银行”“督办公署东西大楼”,新疆大学“红楼”、“天山大厦”,都有这些工匠的汗水和足迹。
“公济当在当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金融业务。”马晓燕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私人当铺不但利息高,当期还短,过期不赎,典当的物品就归当铺老板所有。后来,在毛泽民的领导和运作下,新疆商业银行在明德路开设了“公济当”金融业务,其月息比私人当铺低了不少,当期延长至1年,到期不赎,还可继续延期,取消了“死当”,这一举措曾受到当时劳苦大众的欢迎。
沿街的建筑,新增的浮雕、雕塑,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金融、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光辉历程,更记录着这条街区的精彩过往。
10岁的热依莱·穆海买提,是阿拉力乡中心小学5年级的学生。一路参观,令她深有感触。她说:“通过参观、听故事,我了解了新疆的历史,感受到了变化,回去之后我要把自己见过的说给我的同学们听。”
一所大银行、三处文物建筑、一所百年老校成就了百年明德路作为乌鲁木齐市金融中心、红色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地位,也承载了近百年新疆人的记忆,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媒体记者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