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新疆共成长丨“我干得最漂亮的事就是参与建设经开区”——乌鲁木齐经开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毛旭讲述筹备建设和招商的故事
正在翻新的中亚南路卫星广场。 (全媒体记者唐红梅摄)
毛旭在家中翻阅曾经的工作笔记。(全媒体记者唐红梅摄)
【开栏语】
七十年光阴荏苒,天山南北深深镌刻着奋进的印记;七十年春华秋实,新疆大地处处奔涌着时代的欢歌。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辉煌时刻。70年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万千儿女与山河共绘壮美画卷,与时代同书崭新篇章。
70年,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无数生命轨迹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今日起,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平台推出“我和新疆共成长”栏目。让我们以文字为舟,穿梭时光长河,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探寻那些平凡却炽热的记忆,见证个体命运与新疆发展的同频共振。
“你生肖应该是属蛇,睿智,做事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分析本质……”“你怎么看出来的?来来来,喝点茶慢慢聊。”
1994年,在北京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办公室,时任乌鲁木齐市副市长、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的毛旭去招商,空跑几趟后,终于见到企业董事长本人,他一张口就打破了陌生和僵局。
当年的乌鲁木齐经开区刚刚成立,与国内发展成熟的经开区相比,招商不占优势,但毛旭凭着胆子大、不服输的韧劲,以及必须发展好经开区的决心,拿下了一个个重点企业,一些企业至今都在为乌鲁木齐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时间的指针回到2025年时,如今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已经成为服务全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热土。
5月13日,记者见到毛旭时,眼前的他虽已85岁高龄,但满头银发梳理得整洁利索,走起路来步履稳健,思维敏捷的他,谈吐间流露出智慧,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历经风雨的从容。
主动请缨啃“硬骨头”
毛旭是安徽人,与新疆结缘是上世纪60年代,他22岁从西北大学毕业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写着“决心书”来到新疆,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工作。
63年来,毛旭不仅见证着新疆的变迁,还参与了新疆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开区的筹备、建设和发展。
“我当年来乌鲁木齐的时候,耳畔一直回想着毛主席说的那句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毛旭眼神坚定地说,那时就下定决心,要死心塌地留在乌鲁木齐搞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改革开放的热潮席卷全国。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更是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作出战略决策:在乌鲁木齐设立中国西部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担任乌鲁木齐市副市长的毛旭主动请缨要啃这块“硬骨头”。
当时的毛旭在政府主管公交、外经、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建设开发区属于他的工作分管范畴。
“开发区是国家向西开放的一个窗口,这个使命是很光荣的,我向组织申请,希望能让我挑起这个重担。”接下这个工作时,毛旭已经51岁。
最终,经过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毛旭参与申报建设乌鲁木齐经开区。
在将选址上报国务院后,最终确定地窝堡村(目前的经开区(头屯河区)一期)为乌鲁木齐经开区的开发地,面积为4.5平方公里。
随即,市委成立了经开区筹建办,毛旭任筹建办主任。
“三皮”招商破困境
“要建设经开区了,我们筹建办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希望乌鲁木齐迎来大发展。”毛旭说着,翻出一张老照片,在一片荒地,一台挖掘机正在挖地。
那是1993年3月,乌鲁木齐还处于天寒地冻时节,筹建办就开始计划建设两个项目,第一个是经开区管委会办公楼,另一个是旅游项目——西游记宫艺术馆,希望吸引游客来新疆。
当时的经开区建设赶上了好时候,却没赶上资金支持,因为正逢国家信贷紧缩,控制投资规模,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都无法抽出足量资金投入经开区建设。
“国务院批准我们使用自用财政,但经开区一分钱财政收入都没有,连3000万的贷款都贷不下来。”毛旭说,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想办法,睡觉也在琢磨办法,想到法子就爬起来记下来,第二天再去落实。
几经周折,他终于协调到4000亩土地。
土地有了,可以找项目了。
“当时配套也跟不上,只能靠‘三借’开路,就是借人、借车、借房。”毛旭说,好在第一批拉来三个项目:广汇晨晖石材、美克国际家私和卢云堡啤酒。
但这几个项目远远不够。
毛旭借助分管通讯的优势,找到了当时的自治区电信局,对方刚好有6个项目需要改造,投资将近四五个亿,全部放到了乌鲁木齐经开区,这对经开区的拉动很大。
真正让毛旭高兴的是1994年8月25日,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级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第一家国家级经开区,享受沿海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第一个优惠政策是三年免税,外资企业进经开区,两年减半征收,营业税可五年缓征;第二个是土地优惠政策,企业可先交5万元定金,即可使用土地开发权利;第三个是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补贴。
有了政策,作为乌鲁木齐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的毛旭又继续跑招商,但和发达地区的经开区相比,竞争依旧激烈。
“我只好拿出‘三皮’招商,就是嘴皮、地皮、脸皮。”毛旭说,当时的可口可乐、海螺型材等几个大项目,也有其他经开区在同步招商,自己通过市委工作结交的人脉、其他城市友好开发区牵线、安徽老乡帮忙等多途径想办法。
经过多次争取,海螺型材的董事长首先给毛旭吃了一颗“定心丸”:董事会开会决定投资乌鲁木齐经开区!
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性强,金风科技、新研股份、百商线缆、康师傅等企业也陆续落地乌鲁木齐经开区。
产城融合谱新篇
在毛旭的工作笔记中,记录着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的政治学习、对外开放政策、经开区发展相关的重要会议、兄弟开发区的经验等内容,最多的就是乌鲁木齐经开区企业取得的成绩。
——1998年经开区产值及出口大户:广汇晨晖石材、美克国际家私、通讯电缆厂、卢云堡啤酒等10家企业;
——1998年,中亚市场外销商品:服装鞋帽、家电五金、玩具、儿童妇女用品、洗涤用品、食品、新型建材、生活日用小商品八大类;
——2001年工业产值大户:美克国际家私、乌苏啤酒、广汇晨晖石材、统一食品、百商线缆等20家企业;
笔记中,不乏一些学习心得和将要实施的举措,包括利用经开区区位优势,设立国家二类口岸,建设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国际贸易旅游购物大市场,东联西出,开拓中亚……
“经开区吸引来了企业,老百姓在这里生活,配套也得跟上。”毛旭翻开笔记本上的一页说,在当时土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自己提出来,要留一块地当作老百姓的活动场地——建设卫星广场。
笔记本上写着:卫星广场是经开区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力争1998年8月25日开发,经开区成立5周年时对外开放。
如今的卫星广场,在经历数十年的风霜雨雪后,瓷砖老旧,但广场上“卫星”造型和上方类似“翅膀”的形状,依旧耀眼,它代表着经开区腾飞,向西开放。
最近,经开区(头屯河区)城市管理局联合中亚南路街道,正在对整个广场集中提升改造。
走在中亚南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处拱形的霓虹灯,夜间亮灯时,顶部“绿美亮”几个字格外夺目。这源于当时毛旭提出的经开区“绿美亮”城市建设理念,即绿化、美化、亮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和企业,毛旭还提出了设立联合办公大厅,一站式服务,要求所有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每天在前台值班,解决问题。
这项创新举措在2000年前后就吸引了其他开发区前来学习。
2004年,毛旭退休,但他一直在关注经开区的发展。
2011年1月,乌鲁木齐经开区与市辖行政区头屯河区合并,实行“区政合一”。
如今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已经集自贸试验区功能区块、综合保税区、国际陆港区、行政区于一身,“五区”叠加、平台集聚,是服务全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热土,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截至2024年,经开区(头屯河区)规上企业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全疆首台氢能源客车在此下线,绿色算力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经开功能区块内新增市场主体5385家,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累计发运1237列,占全疆开行总数的89%,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全疆排名首位……
这些年来,毛旭一直居住在中亚南路,一出门就能看到曾经的老经开区,如何一步步变成现代化新城区,近几年新发展的高铁片区有了高铁站,聚集了企业总部基地、金融机构,发展文旅产业等。
“我还去看了白鸟湖片区,也发展起来了。”毛旭说,纳爱斯、广汽传祺、卓郎纺织机械等大企业在白鸟湖片区形成了聚集,不远处有国际陆港区,另一端还有国际纺服中心和综合保税区,这些都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贡献着积极力量。
如今,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已经发展成为时尚之区、活力之区、魅力之区。
“乌鲁木齐经开区是我们从一穷二白干起来的,看着现在的成就,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此生工作生涯中,我干得最漂亮的事就是参与建设经开区。”毛旭说。(全媒体记者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