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991-2628292
新疆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网官方微博
新疆网抖音号
眼界新闻客户端

举报电话:0991-2628292
新疆网
微信公众号
新疆网
官方微博
新疆网
抖音号
眼界新闻
客户端
首页 > 新疆新闻

鉴湖观察 | 天山弦歌起,丝路同心鸣

时间: 2025-05-07 09:34:09
来源: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天山脚下,歌声从未停歇。

5月初的新疆大地,两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5月3日凌晨,果子沟大桥因发生泥石流导致堵车,新疆师范大学学生把堵车现场变成“公路音乐会”,用歌声帮游客驱散寒意;翌日,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启动自治区全民欢歌活动——“寻找最会唱歌的你”,将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汇成一曲曲动人乐章。两幅看似偶然的图景,实则展现出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闪耀出文化润疆在基层土壤中绽放的时代光华。

应当说,不论是果子沟雨夜各族游客自然形成的“公路音乐会”,还是大巴扎步行街精心设计的“嗨歌”互动平台,都是将抽象的文化认同转化成为具象的情感体验。

而这种空间维度的转化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曾见证古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果子沟峡谷孔道,如今回荡着民族团结的现代乐章;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文化地标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正成为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魅力的窗口。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空间场域,正以文化实践的笔触,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图景。

在新疆,音乐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活态流动的文明长河。1300多年前,玄奘西行取经途经龟兹,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250多年前,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描述,乌鲁木齐是一个“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一直都有跃动着的音符。

都说“新疆人会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此言非虚。在村口的露天舞台,在丰收的麦田边,在城市的公园里,在学校的操场上,在河流的堤岸旁……只要你愿意,随处都是舞台,哪里都有观众。这可不是简单的歌唱与舞蹈,而是新疆各族人民以歌舞为墨,在时代的宣纸上着力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美画卷。

天山弦歌起,丝路同心鸣。

生命不息,歌声不止。在新疆人的意识中,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其实,不论是果子沟大桥上的“公路音乐会”,还是“寻找最会唱歌的你”全民欢唱活动,都是因自信而呈现的共鸣。这种共鸣已成为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在天山南北产生出几何级的传播效应。

经典民歌《阿拉木汗》被搬上舞台,引发人们对《阿拉木汗在哪里》的好奇;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在巡演中创造性转化十二木卡姆、萨吾尔登等非遗艺术,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克孜尔石窟壁画,使古老艺术焕发时代生机;音乐人帕尔哈提把刀郎木卡姆与摇滚乐完美融合,倾情演绎现代版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02年的第一场雪》乘着歌声的翅膀,吸引更多人来到新疆;昌吉州的宣讲员阿依本・阿力哈太,用阿肯弹唱的方式,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篮球赛场上,观众在《我和我的祖国》合唱中找到了最大情感公约数……

以歌寄情,以曲言志,这是天山儿女的心灵合唱。

从学校到公园,从实验室到排练厅,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帕米尔高原到慕士塔格峰,从准噶尔盆地到塔里木河畔,这些穿山越水的和声,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回响。如果回过头来再看看果子沟大桥上游客自发组织的“公路音乐会”,再听听大巴扎步行街上人们争先恐后上台或高亢或婉转的歌唱,你一定就能听到这歌声里的自信与骄傲。

当文化自信扎根日常生活,当民族团结融进情感血脉,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符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便有了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因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每个中华儿女都是最美和声的谱写者,更是民族团结乐章里缺一不可的音符。 (吴杨)

责任编辑:冶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