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乌鲁木齐高质量发展 | 技术向新 产业向绿 生态向美——乌鲁木齐企业绿色发展之路的多元探索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装车间。(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位于东风风神奥动经开万达站的换电站。(4月18日摄)(全媒体记者王丽丽摄)
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常减压生产装置。(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华电北疆乌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基地光伏项目。(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丽丽)提起绿色,你会想到什么?是厂房里不断向“绿”的技术,还是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抑或是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的优美生态环境?
这些场景,在乌鲁木齐都可以找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在乌鲁木齐,广大企业从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提升“绿色实力”。
技术向新 绿了环境 红了效益
4月21日,在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的酿造车间,不见弥漫的蒸汽。“我们采用低压动态煮沸工艺,不仅降低了热能消耗,还防止了蒸汽外溢。”乌苏啤酒供应链总监李志永说,公司的生产线配套有二次蒸汽回收装置,可以将大部分热能回收转化成热水,循环到下次投料时使用。
同时,在乌苏啤酒包装线上的每一个清洗流程中,针对水温水质的不同,企业自研了浓水及冷凝水回收、滤酒杀菌热水回收等项目,回收率达到20%。
“绿色”渗透到乌苏啤酒生产的每个环节,降低了总体能耗,不仅节约大量成本,也为企业增添了竞争力。李志永说,通过生产设备的不断升级和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实现了节水。如今,每出产一吨啤酒总耗水量为2.04吨,远低于行业标准。
乌苏啤酒是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旗下公司。近日,重庆啤酒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全年啤酒销量达297.49万千升,实现了领先行业的稳健表现。
越来越多的乌鲁木齐企业向“绿”而行。根本动力在于,通过提升“含绿量”,能切切实实提升“含金量”。
60余万元引进的温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巡航系统,将企业自动化程度提升至85%以上,实现日产40万个纸箱;通过多次循环利用和处理,实现污水零排放,污水回收率达到100%……今年以来,乌鲁木齐秉信环保包装有限公司在绿色智造赛道跑出加速度。
乌鲁木齐秉信环保包装有限公司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丰富产品种类,持续扩大产能,进一步拓宽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全国电商市场蓬勃发展,纸箱需求大增。今年以来,企业接到的订单中,20%来自新疆本地电商,如阿克苏、伊犁等地的电商线上销售订单。
乌鲁木齐联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力度,通过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能耗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在该公司PE、PPR管道生产车间,节能降耗有10条生产线,将原有的能耗降低了30%左右,车间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让活性炭过滤达到标准排放数值。2024年,公司产能达到8万吨,2025年计划增长20%,重点销往疆内以及中亚市场。
越来越多的乌鲁木齐企业通过持续开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模式的体系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自身绿色低碳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于3月22日启动芳烃装置扩能和原料配套改造工程、新建年产2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将畅通新疆化工与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带动下游聚酯产业形成超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推动“炼化纺”一体化发展。乌石化公司芳烃产业工程项目建设部副经理王海滨说,新项目将有力助推新疆石油化工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也将对乌石化公司实施“减油增化”、绿色低碳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向绿 风光矩阵 集群发展
在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长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由新疆达坂城广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风光互补项目,成为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数据显示,2024年鲁能达坂城风电场和中绿电达坂城广恒光伏电站累计上网电量达5.5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超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万吨,有力支撑了区域绿色转型。
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在米东区建设的350万千瓦光伏项目于去年率先实现并网发电,占地面积约20万亩,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漠光伏项目,目前已步入运营维护阶段。
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助理常佳说,此项目年发电量约60.9亿千瓦时,相当于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3.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74.48万吨。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已布局新能源总装机超2816.5万千瓦,其中建成并网总装机超1211.5万千瓦,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73%,成为全疆第三个新能源装机超千万千瓦级的地区。
围绕风能、光能大规模开发利用,乌鲁木齐企业积极延伸拓展下游产业链,风电装备制造、光伏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不仅国内领先,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国际上也处于优势地位。
4月20日中午,随着天润大丰风电项目最后一支叶片在155米高空完美“转体”与轮毂精准对接,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首台16.2兆瓦陆上单机容量最大发电机组顺利吊装完成。
本次吊装的风力发电机组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由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该风力发电机组轮毂中心高155米,相当于50多层大楼的高度,单支叶片长130米,叶轮直径266米,扫风面积约5.55万平方米,接近8个足球场面积之和。
更多的企业紧盯乌鲁木齐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布局相关产业。
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与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将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园区投资建设中能建新疆乌鲁木齐绿氨及绿色航油产业园项目,项目总体规划建设年产20万吨绿色航空煤油、年产160万吨生物质颗粒装置,满足航空领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推动航空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将建设年产20万吨绿色合成氨以及配套建设1吉瓦风电项目,助力区域化工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京光说,公司将以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做实规划、做强项目、做大产业,力争在助力城市能源转型和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贡献更大力量。
生态向美 颜值更高 成色更美
绿色发展的脉络,已经延伸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今,乌鲁木齐绿色发展的触角正从生产端、供应链延伸至基础设施。
换电站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和更换服务的能源站,集充电、物流调配以及换电服务于一体。它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进行集中存储、充电和统一配送,从而在换电站内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电池更换服务。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品牌东风风神汽车已在乌鲁木齐投运了3个换电站。
在东风风神奥动经开万达站,记者看到,一辆出租车司机将车辆驶至指定位置后,机械臂便自动取下旧电池,再换上满电的新电池,整个过程仅需 3分钟左右,高效便捷。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出行总监曹校笑说,6月底前,在乌鲁木齐将再增3座换电站。同时,企业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乌鲁木齐构建绿色、低碳、智能的出行生态贡献力量。
一座城市的生态底色更体现在每一寸街巷的焕新上。乌鲁木齐企业绿色发展的触角也不断延伸,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治理。
居民洗漱、做饭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分户式污水处理装置”,再在光伏面板的辅助下实现发电助力运转,并利用微生物降解、泥膜耦合工艺和改性生物填料固定等工艺,去除污染物,让达标的水用于浇灌植被……
这是新疆德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市部分乡村落地的“乡镇模块化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禽畜粪污资源化处理等科技成果研发及使用。
“我们将进一步增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质生产力活力。”公司董事长徐志宗说,未来,企业还将继续从人居环境的相关环保设备上投入研发。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还将涉足固废的资源化,包括废旧光伏的回收、锂电的回收资源化等,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未来的战略支撑。
“绿色颜值”更是成为“经济定能”。乌鲁木齐还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赋能绿色制造,培育壮大工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智慧工地、远程就医、无人机巡线……5G融合应用已在乌鲁木齐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规模化应用加力提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新动能。
从传统制造业的节能技改到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布局,从换电站3分钟极速补能到乡村污水资源化利用,乌鲁木齐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力,让“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生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