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991-2628292
新疆网微信公众号
新疆网官方微博
新疆网抖音号
眼界新闻客户端

举报电话:0991-2628292
新疆网
微信公众号
新疆网
官方微博
新疆网
抖音号
眼界新闻
客户端
首页 > 新疆新闻

人间四月天 古树正逢春

时间: 2025-04-22 08:04:52
来源: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经开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的古榆树下,村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马家庄子村村委会供图)

马家庄子村的古榆树枝繁叶茂。(马家庄子村村委会供图)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王丽娜 牟敏 贾梦妍 唐红梅)燕儿窝古榆树森林公园里,榆树群镌刻岁月印记;乌鲁木齐文庙院内,白榆古树诉说历史沧桑;经开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内,百年古榆守护一方水土……这些扎根山水间的古树名木,以年轮丈量时光,被誉为“绿色国宝”“活态文物”。

随着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古树名木保护规范,填补国家级立法空白,为古树保护开启法治化新篇章。

在乌鲁木齐,1326株树龄100年至299年的三级古树星罗棋布,涵盖白榆、密叶杨、新疆杨等多个树种,分布于天山区、沙依巴克区等7个城区。

这些古树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更是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近年来,乌鲁木齐持续深化古树保护工作,推动自然遗产与城市发展、人文历史深度融合,让这些“绿色活化石”在各方护航下焕发新生,既留住乡愁记忆,也为城市增添生态与文化底蕴。

多方守护增绿意

米东区的哈熊沟森林公园里,每棵古树身上,都挂有一张“身份证”,不仅有品种、年龄、类别等,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还能了解这棵树的详细“身份信息”,包括树高、树围等。

在这里,乌鲁木齐市金东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会细心查看树木生长情况,并根据变化更新每棵树木情况和信息。

“古树名木因为树龄大、根系生长力减退、抗逆性差、遭受天灾损伤等原因,容易出现‘体弱生病’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像给人看病一样,为古树‘把脉问诊、开出良方’。”乌鲁木齐市金东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凯说。

给古树名木做“健康诊断”,是进行科学保护的第一步。米东区园林管理局园林队副队长崔有说,该局与自治区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米东分局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科、园林公司共同根据每株古树的生长态势,立地条件等情况,采取枯枝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复壮管护措施,有效延长古树的生命周期。

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园林管理局)园林管理科副科长仝丹华说,保护好古树名木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

如何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枝繁叶茂?保护,要家底清晰。按“一树一档”的方式,乌鲁木齐在查清了全市古树资源数量,掌握了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为古树建立档案,统一实行挂牌保护管理,实现对资源总量、种类、分布情况、保护现状等的动态监测。

天山区通过建立定期养护机制、实施濒危古树养护复壮工程、构建动态监测系统、完善跟踪管理档案、强化公众宣教等五位一体保护体系,让每株古树都享有精细化管护。特别是2021年,天山区还开启了退化林修复工程,打造“古树园”。工程以守护绿色、守护乡愁为原则,因树制宜针对每棵古树进行养护;立足古树生态价值,展现燕儿窝片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古树特色文化基因,塑造内涵深厚绿意盎然的退化林修复示范区。

保护,要建章立制。早在2012年,乌鲁木齐便率先实施《乌鲁木齐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这部“长出牙齿”的管理办法,直指保护不力、保护不当等现实问题,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在2024年2月开始实施的《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条例》中,也再次明确指出严禁砍伐和擅自迁移古树名木,严禁破坏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乌鲁木齐通过多元化、常态化的宣教实践,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守护绿色国宝”的热潮。

在高新区(新市区)南纬路街道天汇花园小区内,一株历经290载岁月洗礼的老榆树苍劲矗立,在春风中焕发勃勃生机。4月18日,高新区(新市区)园林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古树下开讲:“根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树龄超百年即为古树,咱们身边这棵老榆树可是历经近三个世纪的‘活文物’。”生动的讲解吸引不少居民驻足聆听。

这仅是高新区(新市区)古树名木保护宣教活动的一个缩影。该区园林管理局通过“流动课堂”进社区、古树科普讲座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保护古树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离不开全民参与。”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江介绍,除了实施科学养护、开展日常巡护外,定期举办的主题宣传活动已成为凝聚保护共识的重要载体。

从古树认领认养到知识竞答,从生态摄影展到亲子科普游,一系列互动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古树保护的参与者与守护者。

和谐共处焕生机

距市区约20公里处的马家庄子村有一棵百年古榆树,它不仅是村民敬仰的一棵老树,也是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地”。

这棵古榆树地径约3米,从地面分出2个主干,5个主干枝,树冠冠幅约25米,树高约19米,像一只巨大的手掌托举着蓝天,近9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住它。

“小时候,我们就在树下乘凉玩耍,现在,这棵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越来越好,还吸引了那么多游客来徒步、骑行、游玩,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村民尼合买提・沙买提说。

随着气候变化、水源不稳定性等原因,马家庄子村的这棵古树出现了长势衰退现象,经开区(头屯河区)申请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推进古树复壮项目,统筹园林部门、街道办、村“两委”、村民等多方参与,让古树焕发盎然生机。

经开区(头屯河区)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常力文说,工作人员专门走访了村民,邀请乌鲁木齐植物专家对古榆树调查研究,通过政府采购确定第三方专业单位,针对枯枝较多、病虫害危害、灌溉不均衡、根系透气性差、土壤肥力不足等问题,结合专家及村委会意见、村民的智慧,科学编制了古树复壮实施方案。

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加快发展。经开区(头屯河区)还统筹古榆树保护与发展,打造了一系列文旅项目,不仅有“乌鲁木齐第一榆”文化广场,周边还有凉亭、步行道等,种植了山桃、山杏、海棠、苹果等树木,让这一古树在保护中转化为老百姓的“致富树”。

马家庄子村村委会主任木力扎提・阿力别克介绍,村里依托“乌鲁木齐第一榆”文化广场,常态化开展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等特色文化活动。每到夏日傍晚,村“两委”都会借着村民树下纳凉的时机,开展古树保护知识宣讲。面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村民们化身义务讲解员,讲述古树百年沧桑故事,让更多人领略自然之美,厚植生态保护理念。

的确,古树名木也是重要的文旅资源。《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提出要促进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中国最西部的古建筑,乌鲁木齐文庙不仅文化历史价值巨大,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其院落内在大成殿前还种有一株白榆古树,属于三级古树。

作为乌鲁木齐市两个现存古树群之一的燕儿窝古榆树森林公园内,有国家认定古树187株,古树群以古白榆为主,杨树、白蜡、柳树、野蔷薇等树种为辅。

园区采取了包括树木挂牌、设置护栏、支撑加固、复壮沟、封堵树洞、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修剪枯死枝,以及量身定制杀菌剂、促根剂和液体肥等多项保护措施。

“公园以保护白榆古树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大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市燕儿窝风景区管理中心园林高级工程师白杰说。

就在今年年初,《乌鲁木齐燕儿窝古榆树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24―2033)(征求意见稿)》公示,进一步规范燕儿窝古榆树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利用。

如今,经开区(头屯河区)修缮蓄水沟,确保灌溉期水源能充分滋养古树根系;米东区则将在哈熊沟景区和社区开设古树科普课堂,并推进古树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建设……

守护这些镌刻时光的生态印记,既是乌鲁木齐对自然的深情礼赞,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郑重承诺。

责任编辑:冶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