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城行动丨关注乌鲁木齐市2025年春季环境综合整治】创业市场里奏响市井“协奏曲”——记者探访火车西站街道,荒地蜕变集市尽展烟火温情
4月17日,在“吃得美”创业市场,优惠的价格吸引居民前来采购。(全媒体记者唐红梅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唐红梅)4月17日,雨后的乌鲁木齐空气格外清新。
6时,晨光初透云层洒下时,在位于经开区(头屯河区)火车西站街道车辆段路东社区的“吃得美”创业市场,大门准时打开。
“老乡,你的菜新鲜得嘞,还带着露珠”“大哥,你的鸡活蹦乱跳的,肯定好卖”……大门开启一会儿,汽车鸣笛声、摩托车“突突”声、操着各地方言的商户问候声交织,市井“协奏曲”奏响。
每周四是“吃得美”创业市场的赶集日,乌鲁木齐各区县的一些创业者会来这里摆摊,销售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这片占地超万平方米的大型露天市场开阔敞亮,平整的水泥地面洁净如新。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在社区、街道与市场承包方的共同整治下,荒地摇身一变,成为热闹的集市。如今,流动小商贩入驻经营,每户每次仅需缴纳20元市场管理费就能拥有规范的经营场地。
在乌鲁木齐市春季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吃得美"创业市场的商户与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出一个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整洁有序的消费空间。通过常态化卫生维护和规范化管理,这里不仅成为周边居民采购的首选地,更成为促进消费、带动就业的示范性创业市场。
“兄弟姐妹们,把卫生都打扫干净了,咱老规矩啊,不乱扔垃圾。”商户们忙碌卸货时,市场管理人员丁克军来回提醒大家。
“丁哥,装垃圾的箱子都准备好了。”说着川普的商贩谭占俊当天拉来一货车的果冻橙。
谭占俊说,自己去年就在这里摆摊,当时还有一部分路面没硬化,遇到下雨天,车开进来轮胎都是泥,所以他很长时间没有再来,今年过来一看,整体环境让他眼前一亮。
7时,摊位陆续到位,商户们自觉排好顺序,形成横向的四排,中间留出了消费者的通行道,整整齐齐。
8时,油条在油锅中翻滚,第一炉烤包子也出炉了,现磨的芝麻酱装进瓶子里,空气中多了美食的香味。
“大蒜便宜了,一辫18元,两辫34元”“散养土鸡,3只100元”“凉皮凉皮,一公斤6元”……商户们录制的小喇叭开启,整个清晨被唤醒,第一批顾客来到了市场。
北站五路社区的居民何平腿脚不便,推着辅助器前来购物,购物篮里,装着莴笋、牛肉、苹果、山药、洋葱等。
“这是我一星期的食材,每周都来这里买,很方便。”何平说,以前市场地面未硬化时,有一些大小坑,自己推的辅助器总是被卡,自从地面铺平硬化后,路顺畅多了,从家走过来只需几分钟。
10时,环卫工人阿尔孜古丽・色买提带着夹子和垃圾铲,在市场及周边清理垃圾。
“以前市场周围有卫生死角,社区和街道集中整治后,垃圾少了许多。”阿尔孜古丽・色买提说,还有市场的保洁和志愿者帮忙,自己轻松多了。
市场环境好了,更直观的表现就是商户多了,从几十户增加到了400多户。
辣子酱商户付艳雄和妻子孙琴芳带来了牛肉酱、香菇酱、黄豆酱等50多种辣子酱,每个品种都由木桶盛装,顾客围着品尝。
“环境好了,生意也好了。”孙琴芳说,以前市场灰尘大,辣子酱只能盖上盖子,顾客无法同时查看每个桶。现在没有灰尘了,50多桶全敞开,能看能闻能尝,一天的销量相当于以前一个月的销量。
商品种类多了,顾客也多了。来自昌吉的居民冯丽娜买了一推车的蔬菜、水果和日用品。她说,听朋友说这个市场货品丰富,物美价廉,专程前来,市场规划的免费停车区也很方便,很干净。
市场里熙熙攘攘的景象,正通过车辆段路东社区主任毛晓彤的手机直播镜头,实时传递给更多观众。
“各位朋友,欢迎来‘吃得美’创业市场逛逛!”毛晓彤热情地介绍着,“想创业的都可以来,我们提供免摊位费的优惠。”
直播结束后,毛晓彤立即与市场负责人姚俊杰商讨新举措:“我们可以设立环保积分制度,对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商户给予积分奖励,积分达标可减免摊位费或兑换礼品。”这个提议得到了姚俊杰的积极响应。
“市场扩建需要商户们的支持配合。”姚俊杰回忆道,2019年他租下这片荒地时,这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经过与社区、街道通力合作,累计投入2000万元进行改造,才逐步形成如今整洁有序的市场面貌。“扩建后面积将达3万平方米,除了继续为困难创业者提供免费摊位,我们还计划开辟绿色食品专区,直接对接农户,让市民买到更新鲜优质的农产品。”
午后,商户们陆续收摊。他们不仅整理好自己的货品,还自觉将纸箱、菜叶等垃圾分类投放。随着最后一位顾客离开,市场渐渐安静下来,但那充满生机的市井气息,似乎仍在春日的空气中轻轻回荡……
多说一句:一个创业市场里的治理温度
曾经,当人们提及逛集市时,都认为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地”。在“吃得美”创业市场,不乏一些踩着高跟鞋,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身影。
我想,大家都喜欢来这里,是因为这里有人人都向往的烟火气。采访中,我看到了笑谈间的讨价还价,也看到了鲜活的市井百态,还看到了一座城市对民生温度的执着。
来市场前,我也曾担忧,烟火气是否会和“脏乱差”并存?但事实给出了答案。硬化路面、垃圾分类、商户自治,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文明秩序的基石。
市井长巷,平凡烟火。曾经的荒地成了集市,它是400多户商户的生计“舞台”,承载着农户的汗水,凝聚着往来居民一日三餐的所需。
当环卫工人和商户们拿起扫帚时,扫去的不只是垃圾,还有阻碍温情的灰尘。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治理从单向管理变为共同缔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人心的凝聚。
这个由荒地变身而来的市场,不仅解决了400多户商户的生计,更成为一幅人间烟火气的幸福拼图。在这里,我看到了文明城市最生动的注解――不是冷冰冰的规章,而是每个人自觉维护的美好。(全媒体记者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