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刘青霞 通讯员车超)在水磨沟区会盛巷社区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李晨光老人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几个月以来,每到深夜,楼上传来的噪音总是让他难以入眠。然而,当付涛涛,这位水磨沟区公安分局南湖北路派出所会盛巷社区警务室的年轻辅警,说出那句“您放心,这事我一定帮您解决好”时,老人心中的大石头仿佛落了地。
付涛涛虽然才30岁出头,但凭借他的智慧和细心,已经在居民心中树立了“消音师”的形象。他管辖的区域内,噪音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一度高居“矛盾榜”首位。
3月16日,记者走进会盛巷社区警务室,近距离探寻付涛涛的“消音”秘诀。
会盛巷社区警务室辖区有3个大型居民小区,且都是高层住宅楼,人口密度高。“这几年,我们辖区的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商户数量增加,因此各类流动人口和从业人员也多了。”付涛涛介绍说,这些从业人员大多比较年轻,集体宿舍又基本设在居民楼里,因此与邻居产生的噪音纠纷频发。一年多来,付涛涛的工作重心总绕不开“调解噪音纠纷”这件事。
付涛涛深知,噪音虽小,却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邻里关系的和谐。因此,他对待每一起噪音投诉都格外用心。当得知李晨光老人的困扰后,他第二天一早便以走访为由,敲开了楼上宿舍的门。
宿舍里住着六七个小伙子,都是附近一家餐馆的员工。他们每天工作到深夜,回到宿舍后难免弄出声响。付涛涛没有直接指责他们,而是先和他们聊起了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他耐心倾听年轻人的辛苦与不易,了解到他们每天下班后,回到宿舍时已疲惫不堪。
“楼下住着一位老人,年纪大了,睡眠浅。咱们年轻人得多体谅。”付涛涛语气温和而坚定,小伙子们听后,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连连道歉:“我们真没注意到,以后一定注意。”
然而,付涛涛知道,光靠提醒还不够。于是,他又找到餐馆负责人,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给宿舍桌椅腿装上静音海绵的建议。负责人听后,当即表示支持,并很快采购了海绵垫对宿舍家具进行了静音处理。
几天后,付涛涛带着几名员工代表来到李晨光老人家,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小伙子们诚恳地向老人道歉,老人也笑着表示理解:“年轻人工作辛苦,我能体谅。以后大家互相体谅就好。”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矛盾,在付涛涛的巧妙调解下烟消云散。
“我们辖区最常接到的警情,就是噪音扰民,每个月都会有十多起。”付涛涛说,从业人员和居民作息时间不一样,是矛盾根源。为此,他翻阅大量法律书籍,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一番研究,发现目前辖区多数噪音,都达不到扰民的级别,于是,付涛涛把功夫下在沟通上,并摸索出一套“万用公式”。
“首先得转变思路,噪音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一上来就追究责任,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付涛涛笑着说。他每次接警到现场,都会先顺着矛盾双方的话聊,让他们把负面情绪宣泄掉。然后再从法律角度提出建议,最后从邻里感情的角度进行劝解。
除了现场调解,付涛涛还特别重视平时的入户走访。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掌握噪音产生的具体原因。这样一来,调解时他总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直接冲突。
此外,付涛涛还在警企座谈会上提出了一项创新举措:在员工宿舍中挑选出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人担任“宿舍长”,负责协调宿舍内的噪音问题。一旦发生噪音扰民事件,民警就带着宿舍长与居民沟通,增进双方理解,消除潜在矛盾。
在付涛涛的“消音”工作法推动下,会盛巷社区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恼人的噪音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茶余饭后,大家闲聊时总会提起付涛涛,对他竖起大拇指。他靠着耐心、细心和解决问题的执着劲儿,成了守护社区安宁的“消音师”,让邻里间充满了温馨与和谐。
“社区工作就是这样,琐碎却重要。”付涛涛感慨地说,“只要大家都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