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手鼓 舞起龙 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丨社火闹出新的精气神 十三支社火队伍联演,解锁乌鲁木齐年味儿
1月22日,在大巴扎步行街“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现场,达坂城区社火队进行舞龙表演。(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1月22日,精彩的社火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1月22日,来自水磨沟区的苇湖梁街道社火队表演英歌舞。(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1月22日,水磨沟区社火队正在表演兰州太平鼓。 (全媒体记者陈岩摄)
1月22日,达坂城区社火队队员用舞蹈表演雄鹰捕猎的故事。 (全媒体记者陈岩摄)
1月22日,水磨沟区苇湖梁街道社火队带来的威风锣鼓表演充满激情,震撼登场。(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丽娜 史传芝 王磊)一个多月前,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月22日12时,在大巴扎观光塔下,当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划破天际,一曲《百鸟朝凤》拉开了“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系列活动的序幕。
天山区作为分会场,邀请了来自天山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13支社火队伍的联演,让各族群众解锁了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里的乌鲁木齐年味儿——以血脉相融的社火,闹出新的“精气神”。
传统与特色相融
鼓韵天山闹新春社火队是来自天山区的第一支参赛社火队,由220人组成。
现场,手鼓王子、鼓王一起,用鼓声带领着各种民俗绝技的队伍震撼登场,威风凛凛的舞龙舞狮队伍,用矫健的身姿、灵动的步伐,演绎出龙的威严与狮的勇猛。
随着音乐的变换,戏曲武将威武庄重且细腻的表演,让众人领略着中华戏曲的魅力……
正当游客刘真龙用镜头记录一场传统社火表演时,现场画风一变,独具新疆特色的手鼓舞者,用灵动的双手和富有节奏感的身体律动,展现出手鼓舞的热情奔放。
刘真龙端起相机“啪啪”连拍。他说:“新疆现在的文化生活搞得真不错,以前我觉得社火就是旱船、花车之类,今天的演出让人眼前一亮,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式太丰富了。”
在当日的演出中,传统社火与特色社火相融合,是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系列活动的特点之一。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馆长石忠明介绍,乌鲁木齐的社火起源很早,明末清初,大十字就是乌鲁木齐群众举办社火的胜地。传统社火又分为以舞龙为主的北方社火,以舞狮为主的南方社火。
“打起手鼓舞起龙,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呈现。”石忠明说。
你方演罢,我方登场。
“这是真的老鹰吗?”“这个重不重?”“这是用什么做的眼睛?”……
58岁的杰恩斯汗·沙拉皮是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的牧民,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尔克特毕(鹰舞)的传承人。作为鹰舞社火队的一员,杰恩斯汗·沙拉皮一出场,就被游客围观。
杰恩斯汗·沙拉皮穿上鹰舞舞服,来自达坂城区东沟乡小学“鹰舞”社团的20名学生扮成的小鹰围了过来,他们用舞蹈语言,表演雄鹰捕猎的故事。
飞翔、盘旋、俯冲……3分46秒的舞蹈中,杰恩斯汗·沙拉皮和鹰舞少年模仿雄鹰动作,惟妙惟肖。
来自达坂城区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鹰舞表演,是当日社火联演过程中独具“新疆味道”的一个缩影。
传统与现代碰撞
水磨沟区石人子沟街道社火队里,10岁的恩卡尔·卡马力别克是社火队年龄最小的成员。当日,她和同学们表演了少年舞狮。
“我特别喜欢小狮子,狮子头是塑料做的,很轻,我们要做出小狮子摇头摆尾的动作,还要保持队形整齐。”恩卡尔·卡马力别克说,她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9岁的阿依夏·阿布都热依木是天山之子福娃闹春街舞社火队的一员,她和团队中的49名成员一起将传统社火与现代街舞进行了巧妙融合。
活力四射的福娃们身着喜庆服饰,用动感的舞步诠释着对新春的热爱。他们的舞蹈动作利落,节奏明快,既有传统社火的热闹喜庆,又充满现代街舞的时尚活力,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也开启了一场新春狂欢。
天山之子福娃闹春街舞社火队的领队塔依尔江·依明说:“孩子们用街舞参演社火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这是一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塔依尔江·依明介绍,这支队伍既有6岁半的小学生,也有22岁的大学生,演出以过新年、合家欢、压岁钱、冰雪青春、团团圆圆等春节传统习俗为主线。
“参与这场演出特别热闹,也特别开心,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大家带来新春祝福和快乐。”阿依夏·阿布都热依木说。
石忠明说,13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6岁,新一代青少年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展现对社火文化的热爱,并积极地参与到这一传统的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