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数字报 | 加入收藏夹
首页>>专题>>2014年一月专题>>乌鲁木齐晚报创刊30年>>祝福晚报
 站内 

田昂:年轻人是报社的希望

来源:新疆网原创  作者:霍蒙   2014年01月29日 12:11:50

  编者按:

  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少年,成长为依然奋斗在一线的高级记者;从成熟的中年人,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乌鲁木齐晚报》曾经的记者、编辑们是晚报30年成长过程的见证人。 

  原乌鲁木齐晚报记者宋铭宝,编报组员工田昂这些晚报早期的员工,见证了晚报三十年发展经历。

  1月20日,田昂在家中翻看当日的乌鲁木齐晚报。(记者郭峰摄)

  新疆网讯(记者霍蒙) 路过晚报社大门,进出采访的年轻人让田昂想起当年晚报创刊时的那批年轻同事,一样的风风火火,一样的意气风发。

  “创刊的时候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近日,田昂在乌鲁木齐晚报读者互动中心回忆着。已经83岁高龄的田昂说起话来依旧铿锵有力,报纸初创的那段日子,艰苦不亚于在战场上攻下一个阵地。 

  军人出身的田昂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戎马半生。他在朝鲜战争中负伤归国,伤愈后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疆工作,已在新疆扎根50多载。 

  1983年年底,田昂来到乌鲁木齐晚报社,参与报纸试刊工作。田昂所在部门叫编报组,他主要负责报纸版面协调、审稿以及报纸大样的签发。 

  报社最初租用南门附近一家织袜工厂的仓库办公。田昂说,与现在报社的两栋大楼相比,那时整个报社连现在报社大厅的一半都不到,他所在的编报组办公室是一间约十平米的小屋子,但挤着六张桌子,人来回走动都要侧着身子。 

  地方小,人手少,尤其是记者,只有十来人。报社员工都是调用的全疆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大家斗志昂扬,干劲十足,立志要将这份报纸办好。 

  “那时员工基本都是工作多年的人,年轻人较少。”田昂说,“现在报社是年轻人的天下,敢闯敢干,他们是报社的希望,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就要靠年轻人。” 

  印刷厂在采编部门楼下的一间废旧仓库里,伸手就可以摸到天花板。印刷设备也是铅字印刷,每天稿件内容确定后,工作人员要先排字,然后组版,再化铅、校对版面,最后上机器印刷。 

  版面做好后,如果一篇稿子字数有变动,整个版面都要重新做一遍。田昂说,现在报社都用电脑做版,那时候都是手画版。电子版面调整稿件位置很容易,但是手工画版,却是难上加难。稿子的字数都要考虑到,稿件大小、标题大小都要兼顾,有一处不注意,就会影响排版工作。 

  晚报最初虽只有四个版,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副刊等内容应有尽有。

  等新华社的电讯稿是田昂记忆犹新的事情,每天电讯通过一台类似传真机的机器接收,为了让信号稳定,报社必须要架设天线。田昂说,报社家属院楼顶曾经架设天线用来接收电讯稿,现在天线拆了,电讯稿都是网络传输。报社的发展就像电脑取代了天线一样,紧跟着时代潮流。

  1985年,报纸创刊一年后,田昂因病退休。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仍时刻关注着报社的发展。看晚报是田昂每天的习惯。田昂说,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版面也越来越漂亮。每一次改版,都是一次创新。

  有时候田昂拿着报纸,思绪会回到三十年前,那时候他们为了这份报纸的崛起披荆斩棘。现在,这份他们看着成长起来的报纸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2013年5月,晚报报业大厦奠基,田昂作为退休职工被邀请出席了奠基仪式。田昂说,他相信,报社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报社的事业也肯定会蒸蒸日上。

  相关新闻:

  宋铭宝:晚报铺就我的记者路

  责任编辑:刘彬  

点此进入胡杨林社区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法
新ICP备1000121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新)字第6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3110483)
Copyright © 2004 - 2012 www.xinjiangn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和镜像
新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