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11月12日,新疆12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移交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共移交近年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3175件(组),是新疆迄今为止单次移交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次。
当日16时,移交仪式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与革命文物处处长王金文宣读了《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做好库车友谊路墓群等12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移交工作的通知》。
本次移交的文物出土考古项目包括库车友谊路墓地、俄库铁路沿线遗址、乌鲁木齐萨恩萨伊墓地等,移交给疆内8个地(州、市)博物馆,涉及项目数量多,分布区域广,移交文物数量大,文物种类丰富,考古发掘遗址、墓地年代跨度大,有力推动新疆出土文物移交常态化,助力新疆各级博物馆展陈、有效促进考古成果活化利用工作的具体措施之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与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库车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单位负责人签署了《文物移交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就进一步促进文物活化利用等开展深度合作。
库车友谊路墓地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本次移交项目中文物数量最多的一个,该墓地发现于2007年,获得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至2022年,为配合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近562座,遗存年代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是目前库车一带同时期发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埋葬关系最复杂的一处墓群。即将建成的库车龟兹博物馆将接到近1700件出自库车友谊路墓地的文物。
库车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高贤智说:“本次移交文物进一步丰富了库车龟兹博物馆展陈内容,我们会保护好、利用好珍贵文物,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馆长吐尔逊·克孜拜克说,本次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向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移交文物265件(组),其中部分文物此前已以借展形式在《乌鲁木齐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展出,博物馆将会进一步做好文物库房建设与升级,配备先进的文物保护设施,结合相关展览深度解读文物历史文化内涵,让文物焕发生机。
部分移交文物
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群出土的喇叭形铜耳环。(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呼图壁石门子墓地出土的鹿形铜饰。(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库车友谊路墓群出土的釉陶罐。(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乌鲁木齐萨恩萨伊墓地出土的管銎啄戈。(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库俄铁路沿线出土的蚀花玛瑙珠。(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托克逊鱼儿沟墓地出土的金耳环。(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库车友谊路墓群出土的瓷碗。(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库车友谊路墓群出土的萨珊金币。(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萨恩萨伊墓地出土的铜镜。(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萨恩萨伊墓地出土的权杖头。(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萨恩萨伊墓地出土的骨饰。(自治区文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