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原本破旧的危墙,不仅人人绕着走,而且垃圾满地堆。在开发区(头屯河区)北站西路街道将其“变身”为文化墙后,147米的墙体像会“说话”的解说员一般,每天吸引许多居民驻足观看,甚至改变一些居民的不良习惯。
新疆网讯(记者 李志刚) 原本破旧的危墙,不仅人人绕着走,而且垃圾满地堆。在开发区(头屯河区)北站西路街道将其“变身”为文化墙后,147米的墙体像会“说话”的解说员一般,每天吸引许多居民驻足观看,甚至改变一些居民的不良习惯。 1月27日,在开发区(头屯河区)北四路,两名行人被街边的文化墙吸引,放慢脚步,欣赏起文化墙上展示的辖区居民作品。(记者蒋晓摄) “这面文化墙就像街头的展览馆,既美观又有教育意义。”1月24日,在北四路的文化墙前,路过的居民吴佳佳拿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 细看这文化墙,上有琉璃瓦遮雨雪,下有青砖围裙防泥水滴溅,中间则是一幅幅涵盖红色教育、居民绘画作品及民族团结教育等不同内容的宣传画。这面带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墙,其实只是首府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载体和缩影。 前些年,这还是一面危墙。2014年8月,危墙上贴了一则通知,北站西路街道征集辖区居民绘画、书法等作品,并承诺危墙在年底前进行加固和翻新。三个月后,一面崭新的文化墙出现在居民眼前。 “如果说北站西路街道是一个‘大家庭’,那么这面文化墙就是‘家风’。”北站西路街道副主任王爱秦说,一墙一文化,一墙一创意,一墙一风景,这是北站西路街道文化墙的设计理念,文化墙不仅提升了大街小巷、老旧楼院和工地围墙的环境卫生,而且也是街道民族团结、维稳等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鲜活载体。 家住北四路78岁的老人刘振强站在文化墙前,指着民族团结篇对记者说:“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咱们多了解一些知识,也能让内地的游客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北站附近流动人口较多,常年都有全国各地的货运司机进出,文化墙所在地是货车司机的必经之路,这也成了一面宣传墙。 王爱秦说,创建文化墙的目的,是利用一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各民族居民之间的好事或好风气表现出来,以达到在社区、街道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的目的。
责任编辑:马晓莉
法律声明:新疆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并不代表新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详细]
点此进入胡杨林社区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