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马忠江(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唐红梅)了解上一个班的生产情况及原材料情况、检查设备及保养、查看炼钢的各项指标……6月20日一大早,马忠江就到岗接班了,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保持了24年。
44岁的马忠江是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炼钢厂第一炼钢分厂炼钢工、自治区道德模范。近日他成为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24年来,从刚入行时的热血青年,到现在炼钢转炉工艺控制领域的技术“大拿”,马忠江不断在岗位一线提升自己,追寻着心中对钢铁热爱的那团火。
1998年9月,技校毕业的马忠江来到八钢,成为一名炼钢炉前工。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工种是上料工。第一次走进炉前平台时,热浪袭来,火红的铁水刺得眼睛和皮肤生疼,稍不小心,飞溅的钢花落在身上就会燎起一个泡。
“当时心里有点打鼓,担心自己在这样环境里坚持不下来。但是师父告诉我,既然选择了钢铁企业,就要努力成为最了解钢铁的那个人。”马忠江说。
看似简单的鼓励,却激励着马忠江努力学习,加上师父的悉心教导,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炼钢工人。
在一次外出学习时,马忠江感受到了八钢与先进钢铁企业之间的技术和工艺差距。回来后,他潜心开展技术攻关。
在研究转炉冶炼工艺的过程中,他常常在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下靠近炉体观察,脸部的皮肤烤得脱落了一层又一层,晚上还要再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制定方案。
让马忠江自豪的是,他和同事根据分厂制定的生产经营目标,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意识,还使转炉工序成本每吨降低了50元,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也均显著降低。
不断探索和学习,让马忠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目测钢液含碳量与实际化验数据误差不超过0.01%。目前全国掌握此项技能的人不到10个,这也使他常常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能调整好钢水成分,大大缩短了冶炼时间。
2020年,马忠江所在班产量10次位列第一,钢种命中率达到99.82%,钢铁料消耗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功地实现了负能炼钢,迈入了全国第一方阵,为企业创效1470余万元。
马忠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他“传、帮、带”的徒弟个个都能独当一面。他所在的转炉作业区也先后获得了公司示范作业区、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生产线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炼钢工人,责任就是多炼钢、炼好钢,和同事们追寻心中热爱钢铁的那团火,为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马忠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