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许爱云 伍淑晶)你是否知道,远在先秦和战国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就已有了密切的联系。
你是否想知道,在遥远的唐代,人们是怎么出门旅行的?
你还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在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5月18日,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疆博物馆展出了来自各个朝代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正穿越历史时空,向我们缓缓走来,诉说她们经历的过往,精美的丝绸毛纺织品、富有历史记忆的简牍文书、奢华的金银器皿等,这些文物呈现了新疆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现多元一体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先秦时期——陶器
出土于:哈密市天山北路墓地
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以天山北路墓地为代表的遗存。天山北路墓地位于哈密市天山北路地域,是目前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墓地中墓葬数量和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处墓地。发掘墓葬70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金器、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3000余件,这里出土的陶器器型多为鼓腹双耳,红衣黑彩,纹饰以几何纹为主。据彩陶等因素分析,其文化来源与甘肃西部的马厂晚期遗存、以及四坝文化有直接的承继关系。
战国时期——凤鸟纹刺绣
出土于: 托克逊县阿拉沟墓葬
该刺绣黄色绢地,用红、黄、绿(蓝)等丝线绣出凤鸟纹,凤鸟头部残,但身躯等部分清楚,为飞舞回首形态,体态丰满,姿态矫健,气势恢宏,其羽状饰用多色线绣,针脚均匀细密,线条流畅。凤鸟纹造型特征与长沙楚墓出土凤鸟纹饰如出一辙。凤鸟纹刺绣作为新疆地区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丝绣作品,充分印证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
汉代——八龙纹金带扣
出土于:焉耆县金疙瘩遗址
金带扣方尾圆首呈马蹄形,扣孔窄小,扣舌较短,靠近前端有环孔,并装有活动扣舌,用以扣住腰带。金质模压捶揲成型,扣面凸显一条大龙和七条小龙,作群龙戏水状,在激流漩涡间翻腾跳跃,若隐若现,首尾相顾,扬爪摆尾,动感十足。整件带扣工序繁复,带扣图案设计极为精巧,盘纹错节,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八龙纹金带扣应是汉朝封赏赠赐给西域城郭王公贵族的礼物。见证了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是“西域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真相的实物明证。
汉代——裴岑纪功碑
出土于:哈密地区巴里坤
此碑记载了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敦煌太守裴岑击败匈奴呼衍王侵扰、克敌全师的一次胜利战役。碑文可补史籍之缺佚,诚足可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平定伊犁,此碑拓传出,遂显于世。
录文: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
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
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首部
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
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
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
魏晋南北朝——《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
出土于: 吐鲁番市哈拉和卓墓地
文书存70行,楷书,为写本残卷,内容是关于西凉建初四年三个秀才的对策,主持策试的主考官是西凉王李暠。策试涉及《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史学典籍,充分说明了当时吐鲁番注重经史的传统。该文书揭示了秀才策试制度的程序,公文体式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察举制度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西凉李暠统治时期策试制度、政治思想有重要意义。
唐代——《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益谦、薛光泚、康大之请过所案卷》
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
过所是自汉代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吏民,用于关卡通行的通关凭证。唐朝时期过所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外出人员要先呈报身份、随行人数和特征,所带牲畜数量,旅行目的地,所经关隘以及旅行事由,层层上报,经批准后方可发与过所。
这本文书记载了西州都督府户曹经办的三件请过所事宜,一为唐益谦的叔父——前西州都督府长史唐循忠及其家人前往福州(今福建福州市);二为薛光泚前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三是康大之前往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征债。其中,唐益谦叔父的过所路线由库车市至福州,中途经今甘肃敦煌市西、甘肃兰州市北、甘肃靖远县西南、陕西陇县陇山下、陕西潼关县北、黄河西岸等地,远达千万里。这件文物表明,唐代政府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有着相当严格的审查制度。
唐代——波斯银币
出土于:乌恰县
这组钱币均为波斯萨珊王朝库思老二世在位期间铸造并发行的货币,全部为银制打铸而成,呈不规则圆形,正面为库思老二世头像,背面装饰琐罗亚斯德教的祭火坛图案,两旁站立侍从。波斯萨珊王朝是古代伊朗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统治王朝,在其统治的四百多年间,铸造发行了大量的银币,种类也比较丰富。中国的丝绸和其他货物,沿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西运的同时,波斯等西方国家也输入大量货品到中国,除玻璃器、香料、宝石、银器、毛织物等还有一定数量的波斯银币。新疆出土的波斯银币表明波斯萨珊王朝与我国之间的贸易交往非常频繁。
元明时期——黄色绢面织金锦边袄子
出土于:乌鲁木齐市盐湖墓葬
这件体现元明时期流行风尚的棉袄,通长124厘米、袖长(从袖口迄中缝)94厘米、腰围88厘米。以黄色绢为面,粗白棉布衬里,袖窄长,腰部细束。在腰部钉有30道“辫线”。其形制可实证《元史·舆服志》记载,袄子袖口、领、肩部和下摆襟边等处均有织金锦做成的边饰。织金锦有片金和撚[niǎn]金两种。
元代——菊瓣纹龙泉瓷盘
出土于: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
这件菊瓣纹龙泉瓷盘,口径33.5厘米、高7.6厘米、底径18厘米。敞口,斜腹,圈足,口沿和腹部呈花瓣纹。底部施暗花。菊瓣形花口,折沿,纹饰形象生动。
清代——《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
现立于昭苏县格登山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又名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或格登山碑。青砂质,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额镌刻双龙戏珠图案,碑阳额题汉文“皇清”二字,碑文为满汉合璧;碑阴额题汉文“万古”二字,碑文为蒙、藏合璧,以汉字计共240字。
碑文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的格登山战役而亲撰的四言碑文诗,主要记载了格登山战役的概况,赞颂了参战勇士的英雄精神,对于巩固清朝的国防,维护我国西北边疆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展出的还有乾隆皇帝分别于1755年和1758年亲撰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这两件文物原件现存于河北承德市普宁寺内。
(摄影:丁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