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颂歌】乌鲁木齐市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凝聚力战斗力 这抹红 是战斗的堡垒
新疆网讯(记者盖煜)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
乌鲁木齐市始终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在天山区和平南路一巷民心小区民族团结大院,二道桥片区管委会固原巷社区志愿者阿力艳·努拉合买提(前右)向居民讲解文明礼仪常识。(资料图片)
固原巷社区:同心掬得满庭芳
6日21日18时,天山区二道桥片区固原巷社区“六点半课堂”里,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孩子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热比古丽·亚森的带领下,和着音乐的节拍,跳起欢快的舞蹈。
一曲结束,10岁的阿依夏·凯优木拿起外套,走进一墙之隔的书法室。阿依夏·凯优木一边抑扬顿挫地背诵,一边在写字板上写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成立“六点半课堂”、打造舞蹈室和阅览室、改善办公环境……社区党总支书记美丽古丽·艾买提说,固原巷社区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让各族居民办事更方便、得到更多实惠。
上世纪80年代,和平路街道办事处固原巷社区居委会成立,作为固原巷社区的前身,当时的办公场地不足10平方米,社区只有两名工作人员。
“那时候没有电话和网络,我们去居委会办个事,得来回跑好几趟。”在社区住了50多年的居民买买提·伊不拉音说,当年的居委会也就负责给居民调解个邻里纠纷。
说这话时,买买提·伊不拉音正在社区办理社保业务。来之前,他电话咨询了要带的材料,来到社区前后不到10分钟就办完了。买买提·伊不拉音指了指社区服务大厅内悬挂着的医疗卫生、党建工作、劳动保障等标牌,感慨道:“现在太方便了,每个标牌对应一个服务窗口,一目了然。”
社区服务越来越贴心,各族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高了。
居民古丽巴哈尔·库尔班和宋玉花楼上楼下住了25年,两人以姐妹相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姐妹俩带着糯米、红枣、粽叶,来到社区和大家一起包粽子。
“现在每逢节日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古丽巴哈尔·库尔班说。
如今,“遇到困难找社区、有了难题找亲戚”已成为社区各族居民的普遍共识,社区的凝聚力影响力越来越强,真正成了团结的大家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一荣誉称号就是最好印证。
孩子们在平顶山社区打造的学前班里上课。(资料图片)
平顶山社区:托起稳稳的幸福
居民艾热姆尼萨·喀日在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片区平顶山社区住了18 年。刚搬来时,她和丈夫住在自建房里,丈夫打零工赚钱,她就在家中照顾孩子、收拾家务。
2014 年,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解决家庭妇女就业问题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社区党委书记张娟说,在市、区两级的支持下,社区尝试开办了绢花班,为像艾热姆尼萨·喀日这样的家庭妇女提供免费学技能和就业的机会,学成后可直接留在绢花班工作,靠制作绢花计件领工资。
绢花班就开在艾热姆尼萨·喀日家门口,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去报了名。每天闲暇时,她就去绢花班里学习,不到三个月,便能独立制作完整包装的绢花花束了。
“我还记得第一笔工资是700 多块钱,后来越做越熟练,每个月平均能赚2000 多块钱。”艾热姆尼萨·喀日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后来,社区又开办了糕点班、缝纫班,更多人的就业难题得以解决。统计显示,各类技能培训班先后培训了800 多位居民,其中80%实现了就业。
2017 年,平顶山社区自建房纳入我市老城区改造范围,社区搬迁至青河路附近。
社区搬了,居民搬了,培训班也迁了新址,但人心没有散。在社区的协调帮助下,一部分符合条件的租户被安置在公租房小区,依旧可以在绢花班、糕点班工作,另一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居民,换到生活更便利、环境更好的小区居住。
2016 年7 月,平顶山社区党支部作为乌鲁木齐市唯一受表彰的社区党组织,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既是一个社区发展变化的历史,更是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窗口。
在维斯特世纪花园小区,水磨沟区温泉北社区工作人员张玲(中)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遇到的问题。(资料图片)
温泉北社区:志愿服务暖人心
在水磨沟区七纺街道温泉北社区,竖着一块“公益一条街”的主题指示牌。顺着指示牌走过去,沿街有各类志愿服务站,居民可以享受到爱心早餐,去便民健身房锻炼身体,还可以到普惠合作社里赚些零用钱。
这条长200 米的公益一条街,要从2012 年成立说起。
社区副主任夏强说,一开始,社区成立了由党员组成的“曙光”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定期帮助小区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后来,他们又根据小区居民需求,逐渐增加了志愿服务项目。目前,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每个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在公益一条街获得帮助。
81 岁的居民吴友兰每天晨练完,都会来到“爱心早餐岛”吃早餐。
“爱心早餐岛”面积约30 平方米,有包子、油条、菜合子、小菜、豆浆、粥等,75 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这里免费吃早餐。
吴友兰喜欢吃菜合子,再喝一碗小米粥。她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爱心早餐岛”的志愿者们还会送餐上门。
54 岁居民纪玉兰加入普惠合作社,做些简单工作,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
“每隔一段时间,合作社都会揽来一批手工活,比如为酒店制作装纸巾的餐巾纸盒,再把餐巾纸装进去,我们拿计件工资,每天早上过来做一会,能挣点买菜钱。”纪玉兰说。
公益一条街上还有“阳光宝贝”、社区公益影院、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便民健身房等多个志愿服务站。
多年来,社区以公益一条街为轴心,不断整合资源、规范服务,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奖励,引导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争当志愿者,更好地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
夏强说,目前小区有310 位居民积极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发挥各自优势,为各族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民服务。
今年4 月,温泉北社区以“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成功上榜2020 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
记者手记
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其健康与否关乎社会大肌体的活力;社区,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来源,汇聚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访中,所到之处,感触最深的就是党组织在基层的坚强有力。
基层党组织,一边连着党和政府,一边系着千家万户。面对社区治理的千头万绪,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了社区工作的千条线,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服务的根基,不断织密着针脚。
“要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服务。”“把居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获得信任”……一句句在社区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指引着社区工作者把社区工作干得更好。
“ 社区越来越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了。”“社区工作者的辛劳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为我们真诚服务,我们也要真心配合”……一句句各族居民支持的话语,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心拉得更近。
社区治理现代化本是千头万绪的难事,我市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壮大了社区“资源库”和“朋友圈”,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