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家庄子村紫罗兰中央厨房,卡力玛·托辽吾哈孜正在忙碌。(通讯员刘梦莹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唐红梅)这两天,走进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一个个在建项目的塔吊来回升降,车间厂房的设备有序运转,农家乐和蛋糕店飘出阵阵香味……
马家庄子村为建档立卡村,2015年实现全部脱贫。为巩固脱贫成果,近三年来,经开区(头屯河区)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和鼓励创业,并依托生态修复、发展旅游、引进项目等,让村民吃上“产业饭”,端上“致富碗”。
庭院养殖 用双手改善生活
10月8日一早,51岁的巴哈提古丽·哈那批亚就起床了,她要喂养圈里的60多只油鸡。这些油鸡都是由政府无偿提供的。
今年5月,乌鲁木齐市农业农村局为马家庄子村捐赠了5000只鸡苗,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鸡舍里,已经达到出栏标准的油鸡咕咕叫着。巴哈提古丽·哈那批亚边麻利地投食,边告诉记者,一部分油鸡已经销售出去,自己只负责喂养,村委会会帮忙销售,还有游客上门购买。
巴哈提古丽·哈那批亚以已经售出的120只油鸡为例算了一笔账:除去饲料等成本,利润有3000元左右,这相当于原来全家几个月的收入。
巴哈提古丽·哈那批亚说,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家里的平房变成了富民安居房,两个女儿在村里找到了工作,如今全家每个月收入有近万元。
为增加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经开区(头屯河区)利用马家庄子村榆树沟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文旅项目,并建设桃林观赏区、民俗体验区等。村民依托文旅产业就业、创业,增收。
巴哈提古丽·哈那批亚也有了新的计划——明年春天,她计划再买500只鸡苗,规模化养殖,并借助两河片区养殖区,寻求更大发展。
“谚语说,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巴哈提古丽·哈那批亚说,“好日子都是用双手干出来的。”
当上工人 实现自我价值
在马家庄子村紫罗兰中央厨房的面点生产流水线前,身材娇小的卡力玛·托辽吾哈孜熟练地向身边的工人们讲解如何规范操作设备。
今年年初,经开区(头屯河区)为马家庄子村引进紫罗兰中央厨房项目,优先解决马家庄子村村民就业。34岁的卡力玛·托辽吾哈孜和另外26名村民成为该项目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卡力玛·托辽吾哈孜说,原来她也出去打过工,但离家太远,不仅照顾不了孩子,除去来回的路费和餐费,最终存下来的钱很少,后来干脆在家照顾孩子。
“我一直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卡力玛·托辽吾哈孜说,来到中央厨房后,她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在学习面点时,师傅示范面粉与水的配比时,她不仅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拿出本子记下每个操作环节和注意事项。师傅讲完后,她立即动手练习。
因为用心,卡力玛·托辽吾哈孜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了合格的工人,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如今,马家庄子村紫罗兰中央厨房的3条生产线不仅日产馒头、包子等主食30万个,还能生产1.5万份学生营养餐,市场份额还将不断扩大。
自主创业 创造红火事业
村民加尔肯·马马太在创业中端上“致富碗”,日渐红火的事业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农家乐生意能旺起来,多亏我们村里新修的柏油马路。”加尔肯·马马太说。
去年,经开区(头屯河区)加强两河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尔肯·马马太家门口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还安装了路灯,绿化带里也种了花草。
随着村里建设项目和人流量的增多,加尔肯·马马太的农家乐生意也红火起来。每到中午,不少周边的建筑工人就来到他的农家乐就餐。
加尔肯·马马太说,一些工地较远的工人会通过微信订餐,他和妻子忙不过来,雇了两名村民帮忙,送餐到工地。
今年年初,加尔肯·马马太还参加了新疆首届最美味农家乐网络评选活动,他制作的小吃获得了网友的认可,不少食客会慕名前来品尝。
“未来的日子还会更红火。”加尔肯·马马太说,自己的信心来自于目前两河片区有32个重点项目正在建设,其中,马家庄子村的一个大产业园建成后,将有43家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