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为大家做些事情
新疆网讯(记者 宋建华)疫情发生后,23岁的李怡函和母亲赵彬、父亲李学彬第一时间参加志愿服务。
8月8日9时,在米东区古牧地东路片区丰源社区安置小区9号楼,穿着志愿者红马甲、戴着红帽子的一家三口按时出门。
赵彬是市第106中学的党员教师,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申请去当志愿者。她说,“我是党员,要去一线。”
大学刚毕业的李怡函也跟着妈妈当了志愿者:“我是大学生党员,关键时刻,要一起为大家做些事情。”
在米东浦发村镇银行、米东区新华书店驻社区工作队的组织下,安置小区一共有20名志愿者,其中4名是党员。
赵彬一家三口负责9号楼5个单元的疫情防控工作。
收到社区发来的蔬菜供应单,李怡函迅速发到微信群让大家订菜,然后与妈妈一起协助包户干部挨家挨户测体温,并上门为老年人订菜,李学彬则忙着消杀。
“曹爷爷,今天有你爱吃的葫芦瓜,要不要订一点?”给78岁的居民曹有彬测完体温,李怡函快速记下老人要的蔬菜。
5个单元64户中有老人5户9人,是重点照顾对象。二十多天下来,老人们爱吃什么菜、用什么药,李怡函一家记在心中。
曹有彬说:“这家人有礼貌、热情,想得也周到。”
忙活时,居民微信群反映有人家里电闸坏了,李怡函赶忙给爸爸打电话。
李怡函说,爸爸是个体工商户,会修家电、通下水,现在是院里的临时修理工。
一小时后,李学彬将居民家电闸修好,订购的蔬菜也送到了小区门口,一家人又开始忙送菜。
重一点的东西由李学彬负责,剩下的由赵彬和李怡函分送。上楼时,不时有居民从门后跟他们打招呼。
几趟下来,李怡函有些气喘,李怡函说:“有大家的理解,我能坚持”。
一到六楼一共86级台阶,李怡函一家每天平均爬楼近百趟。送完最后一单时,三人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
中午两点,三人回家休息做午饭,突然看到微信群里有人说家里的药没有了,赵彬穿上衣服赶紧下楼去买药。
工作队副队长王海说,有了志愿者帮忙,他们能共同守好社区这道防线。
细心用心换贴心
新疆网讯(记者 王媛媛)“叔,又开始测体温了,开门前把口罩戴好。”8月7日21时,沙依巴克区天山建材社区志愿者李雪松敲响二楼住户的房门。
“36.3度,正常”,李雪松登记在记录本上。
李雪松一家三口都是小区的抗疫志愿者。当他为居民测温时,妻子陆璐正在为居民买药,女儿李辰茜则在统计小区居民相关信息。
“六楼住户身体不好,二楼大爷一个人居住,三楼住户有慢性病……”李雪松当志愿者20多天来,对住户信息基本上都记在心里。
48岁的李雪松是辽宁人,和妻子一直在商贸城做生意,女儿是大学生。“来乌鲁木齐好多年了,早把这当成第二故乡了,这次乌鲁木齐和大连发生疫情,看到全国各地都在支援,很感动,我们一家都报名当了志愿者,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测温、买菜送菜、买药买电买水买气、消毒清洁……每天做的事情很琐碎,李雪松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社区一直强调早中晚体温测量这块必须做实、做细,每次测温前我都会先检查一遍测温计。”
看到记录本上有的字被汗水浸湿,女儿李辰茜晚上都会把测温信息全部录入电脑,“这样可以保证万无一失,大学刚好学过一些内容,需要找数据也方便,输入名字,信息全部出来了。”
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辛苦,居民全部看在眼里。陆璐说,微信群大家经常会倡议尽量只买生活必需品,让志愿者少跑趟,有的住户则把家里的自行车、口罩、一次性手套等拿出来给志愿者用,“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你们,很感动。”
如今,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干部、爱心企业、热心群众、志愿者等多方参与,让小区疫情防控防线更加稳固。李雪松说:“只要大家众志成城,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