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民公园鉴湖夜景 (记者盖煜摄)
新疆网讯(记者盖煜)在乌鲁木齐,不少人的一天是从人民公园开始的。
这个承载着记忆的公园,伴随着乌鲁木齐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公园颜值不断刷新
9月24日,走进人民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参天绿树,透过茂密的枝叶,便能看到波光粼粼的鉴湖和古色古香的湖心亭,湖中水禽嬉戏,岸边游人驻足拍照。
“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 ”于1949年定名。因其此前曾叫“西湖公园”,所以不少在乌鲁木齐生活的老人现在仍习惯地称它“西公园”。
“以前公园是要收门票的,我和老伴一年也来不了几次 。2007年,公园开始免费对外开放,那时候,才算是真正细致地领略了它的美。”家住扬子江路的83岁居民张庆燕说。
免收门票之后,公园里比以往更热闹了——学生们列队春游,青年在此举行婚礼,老年人则哼唱起新疆小曲。
细心的张庆燕发现,年年来公园,年年景不同。
“上世纪70年代,公园里生长的都是杨树和榆树,没人修剪,树长得比较粗放;80年代,游乐区添置了碰碰车、小火车等游乐设施,儿童节那天会带着孩子过来玩;到了90年代,公园里新增了马、恐龙等造型的石雕;现在,公园里树的种类多了,路也重新铺了,最近又换了新的坐椅,每天都会过来溜达溜达。”张庆燕说。人民公园办公室主任李宝辉说,截至目前,园内种植了107种乔灌木,绿化覆盖率达96%,树木冠型统一、美观。带着历史记忆的鉴湖和湖心亭,经过夜景灯的装扮,勾勒出一幅多彩的画面。
留下心中美好记忆
自1977年进入人民公园工作,68岁刘秀珍的美好记忆,都与这个公园有关。
“那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动物园区,听听老虎吼叫,看看猴子撒娇……”刘秀珍回忆说,“回到家,我会给邻居家的孩子讲讲这些动物的趣事。有时下班刚到家门口,就能看到孩子们守在那等我回来,听我讲故事。”
张庆燕当时最喜欢去的也是动物园区。她记得,1965年,人民公园引进了热带淡水鱼,这种体色艳丽、体态婀娜的热带鱼也是首次进入新疆。“那时候,每次看到热带鱼成群地在鱼缸内游弋,都舍不得离开。”张庆燕说。
张庆燕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她才在当时位于西大桥下的花鸟鱼市看到有热带鱼售卖。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她也买了鱼缸在家中养起了热带鱼。
“那是我青春记忆里的一抹亮色,直到现在,在人民公园观赏热带鱼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张庆燕说。
这个静静矗立在老城中心的公园,在带给人们静谧的同时,也见证了乌鲁木齐人的成长历程,成为一代代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回忆。
以舞会友迎八方客
9月28日16时,伴随着音乐声响起,63岁的陈婉玉和各族居民一起,在朝阳阁前跳起欢快的麦西热甫。自从退休后,陈婉玉基本每天都会来人民公园跳舞,这让她结识到很多朋友。
“两年前,有十几名舞友专门从北京来乌鲁木齐,就是为了学跳麦西热甫。”陈婉玉说。
陈婉玉所说的这个舞蹈团队,队员来自于北京、长春、海南等地,领队是来自于北京的裘东。
2017年开始,裘东和舞友先后两次相约来到乌鲁木齐,人民公园是他们驻足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结识了陈婉玉。
“陈大姐给我们教了很多舞蹈技巧,学完才知道,跳麦西热甫有时要三步一抬脚,有时要通过滑步变换位置,每隔一段音符都要舒展双臂,相互绕背转圈一次……”裘东说。
“每天公园都会迎来大量前来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人,有的打太极,有的吹长笛,有的跳舞……”李宝辉说,“很多市民的一天,是从人民公园开始的。在这里,他们交了朋友、添了回忆、锻炼了身体。他们见证着公园越变越美,公园也见证着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人民公园,就是变迁中的乌鲁木齐记忆。”
记者手记
用多彩景色留住城市记忆
40年前,在奔忙于填饱肚子穿暖衣服的乌鲁木齐人眼里,公园是奢侈的去处,对于它的需求可有可无。
30年前,能在周末去公园游玩的孩子最令人羡慕,那时游乐设施单一,却仍然让孩子们心向往之。
10 年前,城市里各类公园、广场陆续开建或开放,成为各族居民闲暇时最愿意去的地方。
如今,公园越建越美,娱乐和便民设施越来越完善,公园也从家门口的向往变成现实。
这便是人民公园述说这座城市变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