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二厚 关俏俏 刘红霞 高晗
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是为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这里,有望不到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洪涝、干旱、冰霜……贫魔,长期肆虐这片土地。
这里,有摆脱贫困的渴望,有战胜贫困的干劲和豪情。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脱贫攻坚决战正在南疆大地铺展。
仅仅五年,新疆231.47万人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4%降至6.1%。同期,南疆四地州交出188.95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9.1%降至10.9%的答卷。
脱贫攻坚、拔寨攻城,南疆各族干部群众正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冲刺。
■巨变,在戈壁大漠中书写;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凝聚
初秋,昆仑山深处,一片齐刷刷的红顶新房,迎来朝阳。
坐在自家洁净整齐的客厅里,60岁的乌斯塔木·努尔军盘着腿,讲起以前的苦日子,红了眼眶。
“我们好多老乡甚至没见过一次自来水,就死了。”乌斯塔木顿了顿,接着说,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乌斯塔木的家,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热斯喀木村。塔什库尔干,南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平均海拔4000多米,人称“云端上的县城”。
山高沟深!占县域面积约三分之一的村子,人口却世世代代困在12条大山沟子里。人数最少的一条沟里,只有一户人家。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怎么办?搬!
去年,在当地干部帮助下,乌斯塔木带着老母亲,牵着骆驼,花了两天时间,走到了新家。第一次见到自来水时,他哭了。
走进新村,记者看到,除了新房,家家户户还配了100平方米的棚圈,1000亩的耕地已经齐整,300千瓦的电网正在架设,卫生室、幼儿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村里人说,马上还要通4G网络。
与喀什相邻,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着“万山之州”之称,山地面积更是超过95%。
“每年5月到7月,山里都会发洪水,房屋冲了,土地都被冲了。”世代“蜷缩”在克州叶尔羌河半坡地带的买合肉甫·木拉吧说,过去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法摆脱贫困。
从大山沟沟到平原绿洲,看似小小“一步”,实则跨越“千年”。
正在发生巨变的,不只是生活院落,更是南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从喀什到和田,从克州到阿克苏,一座座扶贫车间,让许多贫困妇女第一次“走出家门”,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仅这五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就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0多亿元,新增纺织服装企业2200多家,累计新增就业超过45万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工人是妇女。
可以说,“她力量”,正成为拉动南疆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渐渐富了南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炭火炙烤的鸭蛋、鸽子蛋,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烤全羊、面肺子,清爽可口的西瓜、甜瓜……夜幕降临,和田夜市人声鼎沸,贫困户吐尔逊·买买提明又忙碌起来。
“每天晚上都忙不过来。”小伙子笑得合不拢嘴,他的摊位每天可以卖出近200个馕,凭借着日渐火爆的旅游业,他今年就能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计接待游客7589.35万人次,同比增长46%,实现旅游收入1152.06亿元,同比增长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