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畅彤)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在乌鲁木齐,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遗”的内容。
在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市民游客一走进这里就会意识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非遗”项目,土陶、剪纸、泥人、糖人、手工布艺……
“‘非遗’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们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经过我市挖掘整理申报,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项目4个、自治区级19个、市级28 个,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个,市级传承人12个。”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胡玉梅说,将“非遗”与市场相结合,转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非遗”也通过人们的保护,在城市中传承。
今年75岁的格吐肯是满文、锡伯文书法传承人。满文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锡伯文由满文演化而来,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满文、锡伯文书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挖掘和保存满文、锡伯文书法,格吐肯先后组织书法研习百余次,创作、整理出满文、锡伯文书法近千幅,并成立了锡伯文书法研究会,其作品被众多爱好者所收藏。今年5月,格吐肯被我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满文、锡伯文书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对满文、锡伯文书法的保护,只是首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实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让文化从博物馆、展览馆走进商场,融入生活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能够让“非遗”焕发出新生机。
打开国内知名电商网站,一张来自和田地区墨玉县长140厘米、宽70厘米的桑皮纸,售价达160元仍订单不断;绚丽的艾德莱斯绸纹样印上杯子、抱枕、背包等,成为时尚单品;库车大馕更是早已真空装放入礼盒为全国食客带去新疆味道……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抢救、保护优秀的“非遗”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品牌规划,使其走向当代社会、走进生活,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流行起来,让“非遗”重放异彩。